说课稿 篇7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这课也是《我的水钟》这一课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
说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经历了两年多科学探究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经历过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探究活动。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上册,本套教材涉及有关水的活动多达21个。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认识了溶解、折射等现象,知道了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水对生物的意义等。从探究技能上看,学生已学会了量筒的使用,进行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过多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上课的教案预设是第四次试教后的一份教案。资料中有我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教案预设,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前后两次的预设有着很大的差别。之所以要把两次不同的教案同时放入资料夹中,我的想法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磨课的过程。这两份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先谢过屠老师、郭秀中老师、王平中老师和周春建老师,谢谢你们在我磨课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今天上课我采用第四稿的预设。不是说这样的预设有多么的出彩,只不过这样的预设真正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节课的预设流程。
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组织学生说说古人的一些计时方法,一来复习之前所学过的一些内容,二来为本课的学习抛砖引玉。当学生说到用水来计时的时候,我就出示一个古代水钟的图片,让他们通过初步观察,对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进行猜测。这时候的猜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我并不把正确的答案公布出来。学生的猜测越多越杂,就说明学生的前概念中对水钟的相关知识是模糊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从而揭示这节课的研究主题“用水测量时间”。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如何从认识水钟类型过渡到滴漏实验。3次试教过程中的过渡都不是很自然。第四稿中的设计我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教材上是先组织学生认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然后再进行滴漏实验。今天我将试着先组织学生进行滴漏实验,也就是“测量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测量完组织讨论实验数据:三次测量100毫升水为什么时间不一样?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想到误差造成的。那么,如果不考虑实验中的误差,同一个水钟在相同条件下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从而引出泄水型水钟。
之后我将组织学生去比较不同小组间的实验数据,会发现不同的小组测量100毫升水的时间会不一样。然后带着学生们去寻找导致水流速度不一样的原因。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孔的大小”。说到这,我会选择两个孔的大小差不多的小组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不是孔的大小,然后会继续寻找原因。此时的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水位的高低”影响着水流的速度,最多可能会说到“水的多少”。此时,我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教材是安排测量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水流完的时间):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出在孔的大小相同,同样测量流出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水位的高低不一样,从而知道水钟里的水在流出来的时候是“先快后慢”的。然后在指导学生如果给泄水型水钟画上时间刻度线该怎么画,应该是上疏下密。
泄水型水钟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又被抛出新的问题:泄水型水钟由于水流速度不均匀,在制作时难度很大,你有没有办法让水钟里的水均匀的流下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保持水流均匀的方法,从而认识受水型水钟。
到这里,可以说这节课的新授内容已经完成,最后以平时评价中所用的学分卡为奖励,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水钟,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也为下一课制作水钟积累经验。
【【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文章:
4.精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