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解决知识型员工流失对策
目前企业中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是薪酬制度,知识型员工持有较高的报酬期望决定了他们追求更高的报酬,更要求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得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
4.1 JDC绩效考评体系及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结合有色金属行业的具体特点,当前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贡献价值的报酬主要体现在员工工资及奖金的支付上,这费用是按照薪酬制度的规定计算出来的,但它们能否真正体现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价值呢?同样,在很多行业中,约定俗成的价值计量方法能否真正体现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也有待商榷。
1.绩效考评体系现状分析
JDC受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对员工的管理停留在劳动合同关系的管理上。近年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开始逐步实行绩效考核,企图为薪酬、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受长期计划体制和定性考核的影响,目前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由计划制定、考评实施、绩效反馈和结果运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致使绩效考评浮于形式。虽然年年考、月月考,但实际收效甚微。其次,考核缺乏具体的、具有时限要求的、可衡量的定量考评指标,即便有定量指标,指标标准的定义也过于模糊,从而使绩效考评往往以工作积极性、协作性、责任性等定性指标为主,考评主观性较强。再者,考评主体与考评客体沟通不足,考评主体缺乏对考评客体的有效监控,考评的现实依据匮乏,考评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企业为了避免员工的不满与纠纷,经常将考评结果置之一边。
2.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2002年以前,JDC执行的是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较为严重,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据此2002年JDC对原来岗位技能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制定并推行了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员工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年功工资、特殊年功工资、特殊岗位津(补)贴五部分组成,逐步体现多数受益、横向拉平、重点倾斜的指导原则。
新的薪酬方案较以往的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薪酬的公平性。其次,岗位间实行横向拉平政策,对一部分真正有技术、有能力、有抱负、有潜力的核心员工显失公平,难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核心技术骨干员工的进一步发展和脱颖而出。再者,岗位之间薪酬差距较小,特别是采矿、选矿、地质、测量等岗位的薪酬没有充分体现岗位劳动差别,不能很好的鼓励人员向生产岗位流动,造成了矿井地面富余人员较多而实际生产操作岗位人员短缺的状况。
4.2完善薪酬体系的关键因素
当前薪酬体系被视为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仅仅依靠薪酬体系的改善也无法彻底解决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员工对报酬收入的重视高于其他因素,当经济基础不再是困扰他们的第一要素,由知识型员工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对个体成长,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就会突出显现,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4.2.1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企业的认可,得到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追求人力资本回报最大化。如果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能充分体现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进入期望一发展的良胜循环;反之,接踵而至的将是员工的心灰意冷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离开。
4.2.2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的要求
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如何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求企业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
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后果是极为明显的,其结果是造成企业不断招聘新员工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的水平。
在薪酬制度的完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评估体系。如果没有公平的评估体系,薪酬制度必将行同虚设。同时评估也要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完善的薪酬体制是公司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4. 3解决JDC知识型员工流失对策
引起流失员工不满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及薪酬,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JDC的薪酬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整体而言,JDC经过多年的实践,激励机制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对其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的有效激励机制,但是对普通员工的激励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4.3.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JDC改变传统绩效考核的观念,用“全面绩效观点”取代“任务绩效观点”、“能力开发取向型”取代“记分查核型”、“双向沟通型”取代“主管中心型”、“多面考评”取代“纵向考评”,逐步构建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 KPI)的绩效考核体系, 形成对员工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能力的有效开发。首先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分析各部门及其各岗位的工作职能,确定岗位或部门对整个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岗位关键绩效指标及其量化标准。
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日常业绩考核、能力评估和适应性评估三部分,如图4-1所示。
图中,日常员工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从结果和行为两个维度进行考评。结果维度主要根据目标管理在期初达成;行为维度是反映过程控制的指标,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与协作等行为项目;能力评估是在年末对员工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评;适应性评估是年末员工对工作匹配、能力发挥进行的自我申报,从而确定员工的潜能与适应性,更好地开发员工,改进公司绩效。同时,JDC绩效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周期、考评主体,将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4.3.2完善薪酬体系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的薪酬制度能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JDC必须依据企业现状,设计科学、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将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员工的投入、员工承担的责任、员工的工作成果等与其获得的报酬待遇相挂钩,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劳酬对等的分配原则,进而在利益驱动和员工内在需求的满足中来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同时,薪酬体制设计要实现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位工资设计一体化;实现能力分析、能力定位、能力工资设计一体化;实现薪酬与绩效考核的有机衔接;实现员工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有机结合。
JDC应逐步转变岗位技能工资制为绩效工资制,以岗位要素和工作绩效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其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奖金和福利五部分,并针对不同员工的工作性质,即绩效可测度、绩效与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上述薪酬5个组成部分的合理比重,设计不同的薪酬模式,即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衷三种薪酬模式。其中高弹性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员工近期的绩效来决定,固定工资比重较小、绩效工资和奖金比重较大,薪酬起伏变化大,激励性较强;高稳定性薪酬模式主要取决于工龄与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员工绩效相关性较小,固定工资比重较大,因此个人收入相对稳定,激励性较差;折衷薪酬模式是介于高弹性和高稳定模式之间的一种薪酬模式,既具弹性,又具稳定性,较好地兼顾了报酬的安全性和激励性。结合JDC的企业实际,其员工的薪酬模型如表4-2所示:
表4-2 薪酬模式分类表
员工类别绩效可测度性绩效与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的模式
中层管理人员弱强高弹性模式
一般管理人员弱中等折衷模式
生产人员强弱高稳定性模式
技术人员弱强高弹性模式
服务人员弱中等高稳定性模式
4.3.3加强精神激励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员工激励的主要依据,完善的薪酬体系是员工激励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其精神需求日渐凸现出来,因此JDC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要加大精神激励的比重,构成物质激励的有益补充。
首先,加大培训力度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JDC 的员工越来越重视在企业中获得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终生就业能力的机会,因此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生涯通道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升迁变动制度。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要为同一员工提供职务等级和职能等级两种不同的职业生涯通道,并在员工升迁变动管理中同时关注员工的能力和业绩;其次,注重分权。通过分权、授权使员工能够获得完成工作所必需的资源和权限,进而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再者,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紧迫感;此外,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尽可能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真正做到职得其人、人适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因此,在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出发,将重点放在使他们具备终身就业能力方面,以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工作能力为目标,使他们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前景,从而通过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
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二.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满足知识型员工对工作内容的要求。
1.推行弹性工作制,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
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时,应考虑到其自主性特点及工作自主的需求,实行可伸缩的弹性工作制即在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内,知识型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2.创造弹性的工作环境。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于监控,传统意义的监督管理对他们来说既不适宜,也非必要。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只需对其工作结果提出要求和考核,而无需对中间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根据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应为他们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鼓励其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创新精神,而不应该让他们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下被动地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鼓励沟通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
三.以人为本,情感关注。
知识型员工大部分时间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面对激烈的竞争,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希望也有充分的理由受到组织的情感关注。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迎合他们的需要如配备笔记本电脑、订阅期刊杂志、解决子女教育等问题,用充满温情的举措,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效防止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4.4本章小结
本文结合具体企业,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一类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展开探讨,通过金堆城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引起他们流失的关键因素是薪酬体系,JDC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实践中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不断摸索、逐步优化,是一个激励机制的设计→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各方配合、多方推进,逐渐形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组合体系,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双赢。5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的生产要素,而作为知识承载者、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源泉。同时,在人才流动率加剧的大环境下,知识型员工鲜明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频繁流动,这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制定有效措施去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是当前人力资源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得出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科学计量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也是有效激励他们工作的关键,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本文探讨的方法基本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对很多拥有知识型员工并依靠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获得附加价值的行业来说,可以参照这一方法对员工价值进行科学计算,给予合理的报酬,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的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员工流动管理》 姜秀丽、石岩编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2.《人才流失也是财富》 胡丽芳编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 杨剑朱晓红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4.《人力资源的重新设计》 托尼米勒著党军译 世纪出版集团 2004
5.《人力资源开发概念》 谢晋宇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培训评估与衡量方法手册》 杰克.菲利普斯(3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7.《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雷蒙得.A.诺伊著刘听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12月第1版
8.《人员素质测评》 「中」肖鸣政[英〕MarkCook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人力资源方程式一以员工为本创造利润》 〔美〕Jeffreypfeffer黄长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0.《人力资源管理》 张德等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11.《留住核心员工》 〔美」利.布拉纳姆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12.《战略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美)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Jos即hJ.Martochcoi)著 周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3.《成功企业如何管人》 吴必达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14.《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朱永新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5.《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 (加)加里P莱瑟姆(GaryP.Latham),
(加)肯尼斯N韦克斯利(KennethN.Wxeely)著; 萧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绩效体系设计:战略导向设计方法》 徐伟张建国编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7.《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问题解答》 叶向峰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18.《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 (瑞典)卡尔爱瑞克斯威比(Karl Erik Sveiby),(英)汤姆劳埃德(TomLloyd)著; 梁立新译海洋出版社 2002
19.《薪酬方案: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 〔英〕约翰特鲁普曼(JohnE.Torpmna)著;胡零,刘智勇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0.《管理思想的演变》 (美)雷恩(Wern,D.A.)著; 孙耀君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企业薪酬制度与知识型员工流失关系初探的论文】相关文章:
1.员工的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