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存在主义的关系(9)

2018-07-20边城

  四、翠翠――孤独在希望中得自由

  细读《边城》,对于翠翠,我的最大感受是翠翠是孤独的,是不自由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三个“从不”的修饰赋予了翠翠太多的美好。联系到萨特所说的词语的“自欺”,我认为,三个“从不”就是沈从文的自欺,在这里,沈从文暴露了自己,主动跳出来说着翠翠的好,可是却弄巧成拙。因为这样的翠翠是不真实的,真实的翠翠不是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不发愁不动气的,真实的翠翠在设想祖父找不到自己的情景时会认为祖父会杀掉自己:“怎么的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真实的翠翠会觉得“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真实的翠翠在心里总是占据着一个古怪的想法“爷爷死了呢?”真实的翠翠太孤独!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根本就是孤独的。克尔凯郭尔主张人对自身的孤独的领悟和体验,孤独和自由是相对的,孤独唤醒自由,体验孤独有时便是体验自由。对翠翠而言,孤独让她的童年略带落寞,但是,随着她的长大,孤独或许能够让她明白自己的母亲,明白自己。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尾似乎既是绝望的又是有希望的,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我们必须摧毁人间的希望,才能以真正的希望自救。”我们知道,无论那个月下唱歌的年青人回不回来,翠翠总是要成为自己的,这样的希望才是人们所真正期待的。(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李钧著《存在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 郑志国.沟通缺失: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九卷二期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

  [2]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4]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刘洪涛 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6] 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7]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 郑志国.沟通缺失: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九卷二期.

上一篇:批《边城》的“世外桃源”论调下一篇: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