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教案设计(5)

2018-07-13边城

  四、比照文中两处夜景的写作,赏析诗作《边城月夜思归》

  1、有感情地朗读两段夜景描写,划出主要的意象。

  2、赏析师作品《边城月夜思归》(多媒体展示),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边城月夜思归 烟笼渡头月笼纱,夜泊断崖野人家。萤光时时引虫蛙,莺歌处处动竹篁。

  山歌一线牵情丝,芦笛声声惹素花。今人不作昔时舞,望断关山尽他乡。

  明确:意象:烟雾 清溪 明月 人家 萤光虫蛙 莺歌 竹篁 山歌 芦笛

  意境:静谧 自然 清秀

  情感:表达对远游之人的思念、期盼

  表现手法:对比 动静结合 乐景写哀情

  五、有感情朗读本文环境描写的优美语段,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

  4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数民族发展的源动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绿水青山,有古朴民风,还有真挚善良的人民;冷藏的凤凰有坚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闯荡于滩涂的勇敢。本节课,我们体味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边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读文本,分析节选文字里的人情关系及其展现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种情感关系。

  (1)祖孙情 翠翠离家——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听歌

  (2)男女情 唱情歌与听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车路占先,坚持把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

  2、 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分析《边城》里蕴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内心爱慕,真挚自然

  鼓励追求,

  内心中意

  纯洁无瑕,

  一尘不染

  朴实真挚,尊重情感

  天保 傩送

  4、作者歌颂真情,重在反衬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诱蚀和破坏,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情感也消失殆尽。作家沈从文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那种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烧,也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那种口诛笔伐的深刻透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缠绵委婉的曲调,唱着别有情致的乡村爱情,描绘别具风情的边城生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人格赋予边城生活的人民,来传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伦理道理价值,擦拭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伤痛,鼓舞作品内在的原始生命张力。

  (1)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积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要点。(师提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祖父: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自甘贫苦

  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兴致很好 生性达观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没有抱怨与遗憾, 信守天命

  反而说“歌里种出了你”

  翠翠:与爷爷生气,看到萤火虫却又跟着明光追求 天真淳朴

  胡思乱想,感到薄薄的凄凉 懵懂可爱

  爷爷道出了她的心事,她却恳求地叉开话去 乖巧纯洁

  天保:爱慕翠翠,愿意为她走车路,也愿意为她走马路 淳朴真挚

  得知弟弟与自己爱同一个人,而且自己走车路 含蓄而不伸张

  占先,坚持弟弟先走马路,

  知道自己不是敌手,为了成全弟弟便外出闯滩 温情而不暴烈

  (2)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民族命脉发展的营养元素,然而在诗情画意的背后,在淳朴风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切的痛。品读文本,对沉甸在民族血脉里的痼疾望闻问切。(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恋爱,那么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为什么却成为悲剧呢?

  ②爷爷得知“张冠李戴”的真相后,脸色为什么那么难看?

  ③祖父为什么会痴看星子联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确:

  ①当地驻军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的习俗,翠翠的父母面临着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命运悲剧。

  ②爷爷中意的天保与翠翠中意的傩送发生了冲突,爷爷担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亲

  ③朴素迷信思想植根于边城小镇的百姓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讨。

  1、师提出探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探讨话题。

  试想,随着外出闯滩人的增多,边城小镇的风土人情将会受到冲击,你认为一个民族健康发展,永葆青春的原始动力在哪里?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要想在新的时候完美展现,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上一篇:《孙权劝学》优秀课堂实录下一篇:《边城》中的社会历史与传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