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3)

2018-07-20长恨歌

  [生]妃子哪里?[旦]上皇哪里?

  [生见旦哭介]我那妃子呵!

  [旦]我那上皇呵![对抱哭介]……

  [五供养]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 ③

  只要把这些描写和《长恨歌》文本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显著区别。《长生殿》的安排似幻似真,其乐融融,把现实的苦幻化为梦中或仙界的美好与幸福。这样,《长生殿》实际上逐渐脱离了李、杨溺情导致的安史之乱的影响,李、杨的悲欢、剧情的发展主要基于帝、妃感情的发展。“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表明洪昇之所以安排喜庆的“天人重见”,实是李、杨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安史之乱可以带来的现实结局。换言之,在《长生殿》中,李、杨感情逐渐成为独立于安史之乱严重后果之外的故事。

  但是,需要注意,《长恨歌》“思念”、“仙寻”等情节的描写始终不离“悲苦”,即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从未淡化或有意脱离,这表明,《长恨歌》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反而从另一侧面进行大力强化。另外,《长恨歌》尽管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表达愿望的诗句,但与《长生殿》逐渐脱离安史之乱背景后全力渲染帝妃感情相比,不只这类描写数量相对甚少,而且力度亦有别。

  元代白朴《梧桐雨》亦取材于李、杨题材,《梧桐雨》主题与《长恨歌》有所不同,但在对李、杨持批评而非歌颂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其中“黄钟煞”一曲亦突出现实的凄苦、唐玄宗的寂寞:

  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梁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这些描写同样全无洪昇《长生殿》中的悲喜交集,也是离乱后果的直接写照。“黄钟煞”为《梧桐雨》全剧的结束,和《长恨歌》一样,《梧桐雨》亦没有安排仙界喜庆欢乐的“大团圆”结局 ④ 。

上一篇:长恨歌课堂实录下一篇:《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