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迟子建底层写作的主题(2)

2018-07-16迟子建

  二、直面苦痛的精神状态

  迟子建不但关注底层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关注底层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处境。在她的小说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大都是比较简单困苦的,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经常要面对各种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然而,这些人又都是可敬可赞的,因为这些人总会给人一种启迪之思,一种敬畏之感,他们呈现的是鲜活的生命状态,不畏困苦哀伤,不畏贫穷疾恶,直面苦痛,勇往直前。

  《门境外的楼道》展现了一个七旬老妇人的生活状态,守着一残一傻的两个男人,然而她并不像沿街乞讨的那些乞丐一样,跪在那里等待被施舍,她用自己的力气挣得那仅仅维持家庭生活的二百元钱,她说她知足了。“她力气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叙述者“我”很想打开门问问她为何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还出来吃这种苦,小说中写到这个七旬老人好面子,怕别人去她家见到她家的寒酸,从不说自己住在哪里,“好面子”在此刻包含了一种自尊,她宁愿一个人承受无尽的苦难劳作,也要维持仅有的自尊,就这样,她用劳动和刚强维护着生命的尊严。《踏着月光的行板》读来让人心酸不已,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却让我们深深的知道:生活永远不会停歇,努力一点,生活的底色就会亮一点。正如王锐夫妇每次拿到工钱时的感觉那样,“他们觉得儿子的脚踝从沙土中拔出了一截,立志攒钱,把儿子接到城里来上学”。因为怀揣梦想,所以他们无怨无悔地的奔波。《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女主人公因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偶然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在那里她目睹了自己之外的痛苦、不公和死亡,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件难忘的故事,有印象深刻的周二夫妇,他们既相互爱着对方,又善良的帮助他人,还有失去母亲的秦岭,他是那么的乐观阳光,迟子建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以一个平民的视角展现了底层人坚韧旷达、善良乐观的精神状态。   底层人物有自尊有自知之明,但这背后也有深深地自卑感。他们生活的理想简化为好好活着,但在应对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面对生活的实际境遇,经受现实的冲击,却能以特定的方式应对生存的苦难坚韧的活着。这些底层人物总在不尽如人意的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存活着,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弄,渴望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他们为了“活得更好”的理想,他们用坚持和耐力,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迟子建的笔饱蘸现实的染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底层民众的生存苦难,也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寻。《门镜外的楼道》中,七旬老妇人之所以晚景凄凉无助,是因为她丈夫工伤致残后,“先前单位还给医疗费和补助金,及至几年前厂子效益不好,每个月只能领到二百多块钱,她带着一傻一残的两个男人,把心都操碎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社会却没有来得及为弱势群体提供健全的保障制度。《福翩翩》中的柴旺遭遇同样如此,他下岗了,工厂以微薄的补偿金打发了他,使他无力承担意外的事故和风险,这也说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合理性。

  迟子建的笔不仅写了城市的特困群体,也写了农民工进城的苦楚和辛酸。《踏着月光的行板》中王锐夫妇本来可以在家乡过着恬淡的乡村生活,但是“附近县市滥伐森林,大肆开垦荒地,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农作物连年减产”下三营子的村民纷纷外出,另谋出路。王锐夫妇就是外逃人员中的一对,盲目的反科学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毁掉了农民的生存基础——土地,市场经济的杠杆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计长远利益,损害的是没权没势的农民,迫使他们的生活更为艰难。于是他们沦为民工,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下,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非农民又非工人,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被看做农村人,他们满怀希望和梦想来到城市,然而城市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敞开胸怀接纳他们,民工置身都市并不能融入城市文明,还处于边缘低位,加上几十年的城乡二元分割,这除了造成“乡下人”和“城里人”经济地位与政治差别外还在人们的心理上划出一道巨大的鸿沟。他们干着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而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他们把汗水洒遍了城市的每一座豪华和典雅的大楼,但他们却一次次的在“乡下人”的鄙夷声中让心跟着身体一起累,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自己的一张床,还不如老总家里的一条狗,这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这又是怎样的生存差距啊!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城市,让中国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极低廉的成本获得了极惊人的速度,但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侯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保障,甚至辛辛苦苦一年干下来,连工钱都拿不到,于是被骗的人去骗别人,然后这种欺骗就恶性循环着。《踏着月光的行板》触及的是当代社会问题和时代的冲突,写出了底层劳动者在艰难的生存线上疲于奔命的挣扎状态。

  在迟子建尖锐的笔锋下,底层文学的主题诉求也由单纯的描绘苦难,放大痛苦而蜕变为在苦难中寻找真情,而不仅仅是人间真情——人与动物的浓浓情谊更能为底层文学提供一份少有的温馨记忆,一份含情脉脉,温润人心的感动与向往。

  近年来,关注底层已经成为一种思潮,不只文学(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电影(故事片、纪录片)、绘画、摄影、电视剧,甚至流行歌曲中都有所表现,在理论、批评领域更是一个讨论热点。关于底层文学的质疑之声萦绕于耳,最大的批评定格在底层写作苦难化、模式化的单一性主题特征上。诚然,有些关于底层的作品中,底层形象只是生存苦难挣扎的写意性符号,缺乏鲜活的生命感,缺乏文本自身多重意蕴存在的挖掘,有阻碍文学发展的嫌疑。但是,迟子建避开了苦难叠加式的情节累积,她用温情的妙笔触摸底层的人情冷暖,她执着的探寻着底层生命的丰富与博大,她用悲悯的情怀表达着对人性善恶的宽容和理解,她以真诚的体恤尊重的态度去表现底层真正的生活,她在苦难面前没有闭上双眼,她担起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也因此写出了真正的切合真相意义的底层文学。

上一篇:迟子建《雾月牛栏》分析下一篇:简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