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谈作品是需要长点皱纹的(4)

2018-07-20迟子建

迟子建:我觉得人在承受苦难的时候,也要想到世界上还有比你个人不幸更大的不幸,这样想,个人的苦难可能就会变得小、变得轻,变得可以消解,甚至变成一种营养。

  一个作家,如果能帮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当起来,就会感到快乐,一种从痛苦中生长出来的快乐。文学可以深入人心,为苍凉世事中的种种不公留下注脚。作家如果缺乏担当和勇气,作品不痛不痒,就没有意义了。

  烟火气十足的市井场所,是文学的“重镇”,让人看到生活的真相

  当有的作家担心生活有用空的一天时,迟子建却自信地说,“我没有这种担心。因为进入知天命之年,我可纳入笔下的生活依然丰饶。虽说我面貌上的春色,正别我而去,给我留下越来越多的白发,和越来越深的皱纹,但文学的春色,一直与我水乳交融。”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笔下人物的鲜活,正是源自生活的鲜活。

  解放周末:文学的春色之所以一直与您水乳交融,是不是因为您所强调的那种始终“在生活里”的状态?

  迟子建:生活先要进入血脉里,有一天它才会流淌出来。我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整个背景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大兴安岭那一带山林。如果我仅仅因为关注这个题材而过去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完了回来写,我会找不到感觉的。

  我一直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是体验生活的那种游走,而是真正地生活在这两个领地,这样得来的文学滋养是天然的,不是刻意的探访。一旦要把积攒的素材变成文学的一部分,构筑起来不会吃力,因为我已与环境和人物融为一体。

  解放周末:具体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迟子建:我喜欢市井和市井人物。那些烟火气十足的市井场所,散发着柴米油盐的气息,是文学的“重镇”,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相。我很喜欢逛夜市,在那里能见到豪爽大方的商贩,也看得见斤斤计较的。他们做小生意时,互相调侃,语言风趣智慧、有滋有味。

  每个市井人物,也都像一面多棱镜,折射着我们这个时代,更折射着他们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生之艰辛和不平,也有苦中的快乐和诗意。若想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近小人物。在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苦辣酸甜,看到希望,也看到苍凉。因为他们活在现实的矛盾中,活在尘埃里,可感可触。

  与之相比,在大人物身上就很难找到人性的闪光点。虽说他们也有惊心动魄的内心生活,也有我们未知的痛苦,但我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难以靠近。我的笔触还是伸向泥泞的街巷,伸向寒舍,伸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人,才更畅快和滋润。

  解放周末:有的作家仅靠新闻资料去写作,这种貌似深刻的写作,不管文笔多么洗练,其内在的贫血和慌张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上一篇:《一条老狗》季羡林下一篇:迟子建散文精选《撕日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