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4)

2018-07-20顾城

  评论界历来把顾城称为神童型的诗人,说他少年早熟再恰当不过。也许是天生,他很小的年纪就有创作的意识,当别的孩子还在拖着鼻涕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用美丽的诗行来构筑自己的童话王国。1964年他八岁时写下《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诗句颇具想象力,象征意味非常浓厚。1968年他十二岁时诗作便相当成熟,“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他叫作月亮和星星。”(《星月的由来》);“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他成熟得象个大人,透明的诗句中充满着深遂的理性思索。十五岁时他写了著名的《生命幻想曲》,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他对生命的张扬,对自由理想的歌赞,对涌动的生命律动的和谐共感:“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蓬/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他热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对自我的认定,自我就是整个世界,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去碰撞宇宙的日月星辰,问候自然万物,他也相信自我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同一,自我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一,将“自我”融入外在世界当中,完成了对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生命幻想曲》是顾城早期的代表作,他的诗歌风格由此而奠定。

  另一方面,当他真正长大以后,却又一直用拒绝介入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守自己的童真。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用自己青春翱翔的姿势特立独行于时代主流所认同与理解之外,直到1982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拒绝友好与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已经二十六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摆出了一种对抗的姿态。应该说,此时的顾城已经迷失于自己所营造的童话世界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上一篇:顾城《梦想》原文及读后感下一篇:顾城《梦痕》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