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物学的地方就有谈家桢励志人物故事(2)

2018-10-05故事

  谈先生的一个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他的第一篇论文完成,但由于学习的外语是俄语,论文的英语摘要成了大问题。谈先生认真修改了他的论文,并把摘要重写了一遍。之后半年内,6所海外高校来信,索讨单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

  学生心里明白,没有谈老近400字流畅专业的英文摘要,国外学界不会有人在意中国学生的作品。更想不到的是,这篇经谈先生悉心指导并投入大量心血的论文,在作者栏中只有学生的名字。谈先生接受致谢,但不同意共同署名。

  其实,这在谈家桢看来,只是一个老师应尽的本分。晚年的谈先生有个习惯,只要学生有论文发表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就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他曾自言:“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

  2005年,在离世前3年,谈家桢在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作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

  不过,却没有人能够数清,谈家桢一生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最早的一批“谈门弟子”,如今都已年过九旬。一个现今国内生物学的权威曾这样说过:“国内但凡有学生物学的地方,你总能找到与谈先生有关的人。”

  学生眼中的谈家桢,是一个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长者。在他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时,有一次进电梯,一群学生也正好进来。学生们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校长面前还有些腼腆,可谈校长却率先打起招呼:“你们好吗?”

  学生们私底下总是直呼他“谈老头”。有一次,一家电视台来拍摄有关谈家桢的纪录片,许多学生闻讯后都不请自到地赶来帮忙。谈先生不在场时,这些旁人眼中的学界大腕,一口一个“谈老头”,商量着如何做拍摄前的准备。  进场的谈家桢恰好听到。“叫我啥事啊?”老先生微笑地问道。

  这群已过中年的学生便耸耸肩膀、做个鬼脸,朝他笑笑,老先生就像“一位撞破了孩子的调皮又觉得无伤大雅的家长”,淡淡一笑,转身慢慢走开了。

上一篇:陈道明的各色励志人物故事下一篇:马未都的两脚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