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争鸣现状(7)

2018-07-13红楼梦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楼梦》的命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大相径庭呢?这就必须认真探究《红楼梦》的思想意蕴,正确理解主观与客观、形象与思想、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

人们对《红楼梦》命意的不同理解,来自于它的无比丰富的思想意蕴。它在描绘现实生活图景时,不但忠实于作家的主观命意,而且更忠实于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使进入作品的种种生活现象、世态人情不为主观命意所囿,以极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真实性呈现在读者面前。曹雪芹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审慎地做到了三点:不因自己的虚幻之感,而脱离实实在在的生活大地;不因自己的感情偏向,而“净化”丰富复杂的人情世态;不因自己的宿命论观点,而忽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趋势。惟其如此,他就能在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突破主观命意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为读者提供一幅广阔,细致、完整的生活画面。这样,《红楼梦》在许多方面离开了作家原先命意的“母体”,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实体,它们的每一方面都有着特定的内涵,各自显示着自身。于是,人们就根据各自的审美眼光进行评赏,从而引起对它的命意的长期聚讼,见仁见智,或此或彼,各取所需,各得其妙。

  严格地说,曹雪芹自己也未能解出“其中味”(即《红楼梦》所包蕴的思想意义)。因为他虽然执拗地要注自己主观命意入作品,然而,现实主义的椽笔又不大服从这一命意的指挥,“自行其是”地描绘了那么阔大完整的生活画面,比较深刻地揭示各个生活细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显示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样,一些有见识的读者就从书中看到了大大超过作者本来命意的思想内容,领悟到作者所未能领悟到的生活哲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形象大于思想,看到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看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上一篇:《红楼梦》的人物判词及曲子下一篇:红楼梦:咏菊花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