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细品《记承天寺夜游》(2)

2018-07-21记承天寺夜游

  二、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

  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但依然是惜墨如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三小句话,无甚出奇,又用了一个用俗了的比喻“月色如水”。就这么信笔拈来,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他只是就看到的写:庭院里上上下下,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那个不起眼的“如”字提醒我们——只是好象。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寺庙之中怎么会有水草一类的东西?最后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他是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错就错,先声夺人,层层隐喻,在你意乱情迷时,方“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那积水是那一泻千里的月色,水草是那院中的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处,诗画合一,慧心独具。

  三、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

  在写就这篇千古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对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中之杰而言,无疑处于一种重创里。但是他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的呢?84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

  月色入户,便“欣然”,他是那么容易快乐;处境悲戚,“无与乐者”,也不过是短短一“念”,想到志同道合的怀民,即摆脱了沉思考虑的片刻失落;兴之所至,寻找怀民,悠然漫步……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假若单单至此结束,也是一美文。加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更宕开了一笔。一个连寻常事物都能挖掘出深邃美质的人,还能有什么不能够面对的?轻轻一声感慨,个中滋味谁解?如此美丽,除了我等,谁人得看的自豪;身闲心不闲的落寞;痛苦中的努力发现光明……凡此种种,尽在读者的阅读世界里。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