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集序》中看王羲之的人生观(3)

2018-07-18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像王羲之这样被道家学说深刻影响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这种转向使得王羲之在本应是山水描写的《兰亭集序》中灌输了自己的生死观。我们知道魏晋时代,儒学衰微,老庄哲学乘机复活,深深地影响到了王羲之和他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宇宙观、政治观和人生观都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就生死观而言,当时的名士热衷于探讨“无为”“无名”“逍遥”“齐物”等思想。王羲之兰亭集序涉及到的“齐彭殇”和“一死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怏然”作为的复义现象出现在王羲之关于生和死的议论中也是带有很大的合理性。在这里,王羲之从山水的审美通向了生命的体认,宇宙万物是那样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而人生却是那样匆匆而过。他在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人生短暂,行乐亦短暂,俯仰之间便成陈迹,何况人寿长短,终有一死。此乃老庄人生态度,王羲之从庄子那里承续了生存悲剧感。然而王羲之由此却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恰恰体现了王羲之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诸宗,这也是当时道家玄风的特色。士人们在生活情趣上崇尚老庄的任自然、重情性,而内心深处却对人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了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上一篇:《兰亭集序》常考知识点梳理下一篇: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