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