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2)

2018-07-20兰亭集序

  文章结尾很明显地在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说: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那么,后人将在“斯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启发就是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一个鲜明观点:“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时代变化,但诗歌中抒发的感情与作者的个人情趣有关。这是王羲之在看完《兰亭集》得到的体会。

  “夫人之相与,…..岂不痛哉” 这段话,作者要说明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交往的一世中 ,爱好性格不同,但由于接触的事物在变化,在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心情感慨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见闻经历不同,思想情趣也会不同。正因为如此,王羲之继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至此,王羲之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在这本诗集中悟得了一个道理——这些参加集会的诗人面对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优美景色,抒发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感慨,是因为这些人的少长不同,爱好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因此,思想情趣不同、精神境界不同。有的人在山水中忘记了一切忧愁和拘束——“散怀山水,萧然忘羁”,有的人从“茂林修竹”中体悟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样的生生不息,有的人面对“清流急湍”却慨叹“万殊同一理,安复觉彭殇”。他的意图就是让后人在自己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要从了解与会者的经历和情趣着手去正确地理解诗集中的这些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正是写书序的要求和目的。

上一篇:兰亭集序赏析「精选」下一篇:《兰亭集序》写作思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