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英国文学史(3)

2018-07-17梁实秋

  以致后来,当我每每遇到口若悬河口生莲花口吐白沫的作者,跟我吹嘘自己是多么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时,跟我说如果不把他的大作卖过一千万册就对不起他的时候,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缅怀民国时期那些真正的大家们,总是在心里深深地怀念民国时期产生的那些让我们读之千遍也不厌倦的佳作们。

  比如那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老先生,虽然后人多以遗老称之,多谈论他的裹小脚以及三妻四妾的理想,然其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学识,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贡献,还是令我们瞠目以及结舌。

  比如那位精通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众多领域的天才超人梁启超先生,以他一夜之间学会日语的聪慧头脑,留下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煌煌巨著,至今仍让我们叹为观止。

  还有那位和鲁迅笔战不休的林语堂先生,虽然坊间传说笔战起因是爱抽烟的林先生不小心用烟头烧了周先生的蚊帐,从而交恶,令人不免生出名人也是人的感概,但丝毫不妨碍我们欣赏《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时的喜悦和感动。

  当然,缺不了的还有我们这位梁实秋先生,这位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钦定的“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虽然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得以一睹梁先生作品的风貌,但因此更加重了我们相见恨晚的愤慨和对之文笔的惊叹。

  当看惯了《香山红叶》、《阳朔的秋天》这样的散文,猛然发现,还有《雅舍小品》,还有这种温情脉脉的絮絮叨叨的然而读起来却很美的散文,你会发现,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因为,这种散文,你看完没法“总结中心思想”,没法通过什么什么,深刻揭露了什么什么,无情批判了什么什么。崇尚“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梁实秋先生一再强调: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他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所以,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你看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平淡从容的享受,是个体与世界的和解共存。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人性上的思考。

上一篇:梁实秋翻译作品下一篇:猫的故事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