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肥皂》鉴赏(3)

2018-07-20鲁迅

  再说四名与四铭太太的矛盾。

  这里先要陈清一下矛盾的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里的矛盾不是指完全的对立,而是指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一对矛盾是构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它具体表现为一场家庭风波,是全文的始终,在篇幅上覆盖了全文。这在《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和《鲁迅能名作鉴赏辞典》两部大书中不见分析。只是提到作为四铭的妻子,四铭太太以其对四铭的了解,所以她对四铭的揭露也是直接而有力的。在吴中杰先生的评点和史志谨先生的鲁迅小说解读中则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式将四铭与四铭太太放在矛盾双方的位置来分析。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分析更显得不合生活情理而显得令人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在强调小说反封建反道学上比别人走得更远,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的一点小矛盾或闹别扭上升到了“妇者服也”及旧家庭中妇女的反抗意识,即浓墨重彩地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使得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成了两个身处不同地位的人有意识的对抗,尽失生活之趣。令人直接联想到文革极左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让人觉得十分荒谬可笑了。

  小说中很容易看出,四铭跟妻子已经是有三个孩子的老夫老妻了,而且学程的年龄是大于十四五岁的,就是说二人共同生活了至少15年以上了,指出这一点是想说明在这样一个家庭,家庭生活的琐碎平庸,夫妻之间的平平淡淡的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文章可以做。

  然而平淡不是死寂,平淡也是生活,平淡中也有微妙,而小说的有趣之处,则正在于于平淡之中,抓住了夫妻之间的微妙。

  如在场景的一开始,四铭太太对四铭的淡然(糊纸锭,听见四铭三脚步,知道他回来,然而并不看),到四铭拿出肥皂,四铭太太心里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其中当然有欣喜,有羞惭,而当她在四铭的注视下脸上有些热以至于后来一径热到耳根,并不完全是由于羞愧自己形秽,其中很自然还因为想到了夫妻之间性生活方面的内容。由此也可见得二人之间的生活原是平淡和谐的。于是她显得热情殷切了,积极的参与到四铭的活动中来,如帮着呼叫絟儿,谴责儿子竟听不见父亲(四铭)的叫喊,随声附和四铭对世风日下的感叹和对新文化的批评及其主张等。然而四铭的脾气越发大起来,表现为对其儿子的无理责难,四铭太太有些不满了。而四铭继续自顾自的义愤的说着,已经说到买肥皂的一场了,接下来再次对新文化,女学生们发起了攻击,四铭表现得更加的忿然:“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而四铭太太却已经冷淡下来了。“"什么?"她随口的问,并不惊奇”。

  但在四铭而言,此时曾一度被压抑的潜意识则已经占了上风,大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意,于是就一股脑儿的说出了路遇女乞丐的始末,而最终无疑是要到说出那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呢”才罢。因为这才是四铭的症结所在。于是四铭潜意识里的欲望完全暴露于四铭太太的面前,四铭太太对此了然于心。然而她并没有马上发作,生活磨平了人的脾性。但四铭仍然毫无收敛,继续对一切都愤愤,四铭太太本来憋着一腔闷气,加之餐桌上饭碗打翻,菜汤流了小半桌,小孩子撇着嘴,哼哼卿卿的要哭,四铭对儿子大骂,弄得吃顿饭鸡飞狗跳,简直烦死人,并且四铭再次提到孝女(学学那个孝女吧,做了乞丐,还是一味孝敬祖母,自己情愿饿肚子,但是你们这些学生那里知道这些事情,肆无忌惮,将来只好像那光棍………),忍无可忍!于是四铭太太终于大发雷霆了。

  四铭见状马上就软了下来,“赶紧改口说:"我也没闹什么脾气,我不过教学程应该懂事些"”。但四铭太太却并不买账,一口气把心里的愤懑抖了出来,其势不可挡。最后归结为:“咯吱咯吱,简直不要脸!”实在是一针见血,酣畅淋漓。

  至此夫妻之间的矛盾到了高潮,不可调和的阶段。接着四铭狼狈的逃走,矛盾并没有解决。四铭太太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则可不是雷打过去就雨过天晴的,她闹起了脾气,肥皂被弃,先前“孩子似的捧在手里”的肥皂此时被丢在方桌上。四铭太太什么表情也没有,跟四铭冷战上了。招儿用小手在脸上刨“咯吱咯吱,不要脸,不要脸”,充分说明,这场家庭风波中四铭的劣势和四铭太太的胜利。一夜无语。第二天,风波自然平息,(感叹以下,时间是个好东西)一切仍归于平淡的生活,过日子。四铭太太从此用起了肥皂,并且所用肥皂的档次在不断提高。吵归吵,一切总会过去,日子是要过的。难道说果然为了这孝女的事件而去离婚么?或者果然弃肥皂而不用,宁愿自己一身脏兮兮的么?这于她又有什么好处呢?倘若她真这么做,显然不会因为具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而受到称赞,相反,人们会将她看成神经病,认为她简直不可理喻。除了吴中杰先生等一类人会对之持欣赏的态度。

  在吴中杰先生的评点中,从一开始就把四铭夫妇二人定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上来分析的。

  如在小说第一段处,先生旁批:

  知道丈夫回来,却并不去看他,表明一种关系,一种心态。

  这话让人看得并不明白,在总评中我们终于明白了先生的意思:

  肥皂的开头,写四铭太太“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是四铭回来了,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这就可见得她对于这位道貌岸然的丈夫并不热情。

  这个说法太可笑了!令人忍不住想反问:结婚已经十多年的夫妻,一平如水的日子,丈夫从街上回来,妻子应该怎样反应呢?难道要立刻停止糊纸锭,急忙地扭头,朝他献上甜美的一笑,关切地问:my dear husband,你这是逛街去了么?逛了那些地方啊,这才回来,一定累了吧?赶紧到屋里坐下休息下吧,要咖啡还是茶呢……。否则就是对这位道貌岸然的丈夫并不热情么?

  对于四铭与太太之间的关系的第二条旁批也很有意思,这是在小说的第五段,即描写四铭太太打开肥皂包装的地方,旁批曰:

  一块香皂而如此郑重其事,随手当时消费水平的限制,却也反映出四铭对太太的态度

  同样不知先生此处所言何意,揣度先生之意,莫不是指四铭一贯欺压太太,所以四铭太太打开个肥皂包装都如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相反,我相信只要稍有生活情调的人都只是觉得此处四铭是在故作神秘的讨好太太,而作者在此大费笔墨,同时也是有意让“肥皂”隆重登场,显示于观众眼前。

  紧接着的一条旁批:

  一块肥皂,一道眼光,使得她自惭形秽,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可想而知

  如我上文的分析,我将此处看作了二人平淡夫妻关系中典型的微妙之处来解读,并从中得出四铭太太的欣喜,羞怯的心理及推出他们夫妻间生活的平淡和谐。可叹,同样一段文字,不同的读者竟然然可以有如此截然相反的阅读感受。

  下面,当四铭太太帮着叫“絟儿”时,在吴中杰先生看来,她竟是“可怜”的了。见旁批:一块肥皂,就改变了她的态度,可怜

  这个旁批李友两处值得玩味:1,先生莫非以为她应该坚定她的立场,即与四铭对抗的立场,坚定她的态度,即仍然“对这位道貌岸然的丈夫并不热情”。就如同对阶级敌人充满阶级仇恨而一定要坚持阶级斗争一样。2,先生之意,一块肥皂就把她收买了,所以可怜。先生竟全然不懂生活的真谛其实尽在于一些小事,琐碎上么?一块肥皂确实令四铭太太欣喜了,因为这似乎表明她还是被他记在心里的,她感到他对她的好了,于是对四铭也热情起来了,平淡的夫妻关系突然热络起来了。

  四铭太太随声附和:“对呢,真不如统统关掉才好”这里面并无什么识见,只是她作为一个听者的回应,以明其听者的的身份。此处先生旁批:“应声虫”不知是出于偶然,还是由于受到吴中杰先生的启发,史志谨先生对该篇小说的的分析中同样持了这样的观点,并且落实得更具体:“在对待新文化的态度上,四铭太太不过是丈夫的应声虫而已”考其出版日期,吴先生的评点是03年6月出版的,史先生的小说分析是0 4年8月出版的,也许这其中有受到前者启发的可能性,但是史先生的书中并没有列出参考书目等一类的东西,所以也不敢说究竟是也不是。

  在四铭太太色变要发怒时,四名见势赶紧改变了态度。吴中杰先生旁批:

  原来道学先生是个声厉内荏之辈。老婆一发怒,他就软下来了

  言下之意,不就是说四铭实则是怕老婆的么?但这一旁批对先生的立论似乎是不利的,而先生并没有对此作什么辩解。于是,在史先生的分析中,便详细论述了四铭的“惧内”是有原因的:由于四铭太太知道他骨子里充满了见不得阳光的邪念,以此为把柄,她对四铭有着巨大的威慑力,有时能斥诘得他“入地无门”…………………

  即四铭怕老婆是因为有把柄在她手里,这样,惧内就不再是揭示夫妻关系中四铭太太受压迫地位的不利之据了。

  在我看来这只是矛盾双方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而已,从四铭的大发淫威,其太太则隐忍。如今是他的太太不再忍,而决意要发作了,于是四铭只好转变态度。否则怎样在一起生活十几年呢?其夫妇关系既然已经维持了十几年,自然有它之所以得以维持的原因和方法,在我看来,这,正是这原因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四铭太太发作之后,弃了肥皂,面无表情,不理四铭,跟四铭冷战起来,这是夫妻吵架后极为常见的情况吧?先生旁批:默默的抗议。觉得此处用词过于严肃考究,过于大而正规,由是显得可笑。

上一篇:什么是鲁迅?例谈《社戏》片断教学下一篇:自嘲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