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论文(3)

2018-12-05鲁迅

  首先我们看,鲁迅怎样为这类知识分子“命名”,这可以说是鲁迅论战的基本方法,有点像绍兴师爷喜欢给对方起绰号,绰号一取,一辈子都逃不了。鲁迅对于“现代评论派”有两个命名,首先是“特殊知识阶级”。这倒不是鲁迅的发明,而是他们自己说的。1925年,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准备成立国民会议,胡适这批教授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有些英美留学生还专门组织了“国外大学生毕业参加国民会议同志会”,向善后会议提请愿书,声称“国民代表会议之最大任务为规定中华民国宪法,留学生为一特殊知识阶级,无庸讳言,其应参加此项会议,多多益善”。《现代评论》1卷2期也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所要的一个善后会议》的文章,说在当前中国政治上有三大势力:军阀,有兵权;政治家,有政治势力;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会具有一种精神的势力,而常为一切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指导者之智识阶级”,因此,善后会议必须有“智识阶级的领袖”参加,这些“物望所归之中坚人物”将以其“政治上之实力与人格上之权威”在中国政治中发挥指导作用。11正像后来鲁迅所批评的,这班从外国留学回来的大学教授“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12仿佛他们留过学,就应该享有一种特殊的权力。徐志摩就在一篇题为《汉姆雷德与留学生》的文章中说:“我们是去过大英国,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他写英文的,我们懂英文的,在学堂里研究过他的戏”,“你们没到过外国看不完全原文的当然不配插嘴,你们就配扁着耳朵悉心的听。……没有我们是不成的,信不信?”13这样强烈的知识权力意识与因背靠着外国势力而产生的精神优越感,自然会引起鲁迅的强烈反感。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分歧:这班留学英美的教授的自我定位是现代中国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中坚力量;而他们的现代中国的设想又是很简单的,就是把英美的东西全盘搬过来。而鲁迅恰好要对这样的“现代中国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提出质疑,鲁迅始终抓住“特殊的知识阶级”不放,这可能是更为内在的原因。

  鲁迅给这些“现代评论派”的教授的另一个命名,叫作“正人君子”,有时也称之为“文人学士”。根据计算机的统计,“正人君子”的概念在鲁迅著作里出现了59次,“文人学士”概念出现29次,都是相当频繁的。“正人君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称谓,是和“小人”相对立的,指的是那些自认有学问,有道德的,而且又是在政治权力周围的知识分子,既是道德家,学问家,同时又与统治阶级有一种依附关系。在鲁迅看来,“现代评论派”的这些教授一方面是“特殊知识阶级”,以受西方教育为资本,以在中国实现西方式的现代化为理想,骨子里又是中国传统的“正人君子”。鲁迅通过这样两个命名,发现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所谓中国的新派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内在联系。他再一次发现了“旧”在“新”中的复活,或者说,在新绅士的躯壳里看到了旧道学家的鬼魂。鲁迅于是又开始了伟大的灵魂的拷问,当然,也在同时拷问着自己。这就是说,鲁迅在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中,并不着眼于对陈源们所提出的英美自由主义理念本身的批判,而更关注于他们的自由主义理念运用到中国的现实中——例如,在中国教育当局与学生的对抗中——,他们所持的态度,实际所发生的作用,以及由此而暴露出他们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

  1《坟.寡妇主义》,收《鲁迅全集》1卷2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2《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二》,《鲁迅全集》11卷,14页。

  3《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3卷,60——61页。

  4《“碰壁”之后》,《鲁迅全集》3卷,68——69页,72——73页。

  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1卷,140页。

  6但胡适本人却没有参加这场论战,并且曾一度试图对双方进行调解。他写信给鲁迅、周作人和陈源,说自己“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折”,只是“深深地感觉到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少年朋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可惋惜的”,他因此希望双方停止论战。信见《胡适书信集》上册,374——3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西滢:《闲话》,载《现代评论》2卷40期,1925年9月12日出版。

  8《〈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5卷,4页。

  9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杂感选集》,12页,青光书局,1933年版。

  10参看阎晶明:《无所顾忌的作家与教授——我看鲁迅与陈西滢的笔墨官司》,载《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7期。

  11周鲠生:《我们所要的一个善后会议》,载《现代评论》1卷2期,1924年12月20日出版。

  12《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8卷,193页。

  13徐志摩:《汉姆雷德与留学生》,载1925年10月26日《晨报副刊》

上一篇:《鲁迅辫子》读后感下一篇:浅论《孟子》的论辩技巧对鲁迅小说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