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观及其后裔史料的补正(2)

2018-07-20秦观

 补正之二:《寻找秦观》一文中提到明代无锡秦园第三代园主秦炔,实无其人,应为秦燿,其立身行事切合该文中记述的事迹。秦道然也非文中所述为秦炔的曾孙秦德藻的长房,而应是秦燿的曾孙秦德藻长房孙,且是其兄秦德澄的长房孙。秦燿七世孙、秦道然子秦蕙田(排行第四)使秦氏家族再度辉煌。

  秦燿,字道明号舜峰。他参加科举会试时的主考官即宰相张居正。燿官至湖广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去官家居时燿效古人追求隐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改私家秦园“凤谷山庄”为“寄畅园”。该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系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的别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秦金是秦观第17代裔孙。他去世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任湖广按察使的秦梁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回籍奔丧葬父后,不再出仕,即着手整修此园,改名“凤谷山庄”。秦观20代孙秦燿为秦梁之侄,被解职返籍后对家园进行了全面改造,花7年时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涵碧亭等20处。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秦燿将家产分给四个儿子,是园被一分为二,明末清初再二分为四。到了清顺治十四年(1657),秦燿的曾孙秦德藻(字以新,号海翁)将此园重新合并。秦德藻与秦德澄(字以时)为嫡亲两兄弟,后为长房,因未生子(22岁病逝),而秦德藻有长子松龄(字留仙,号对岩),在德澄死后遂按族规过继于长房。秦松龄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12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时即清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此后便入翰林院,为最年轻的编修,官左春坊左渝德,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松龄有长子道然(字雒生,号南沙,1656-1747),道然生季子蕙田(字树峰,号味经,1702-1764,庶出)。秦蕙田在生父秦道然三弟易然21岁病逝后第3天出生,即过继给其叔母家。惠田自幼与祖父在一起,深受家学熏陶。秦绍樛是秦蕙田的直系裔孙,蕙田为上溯第8代祖。

  寄畅园清初曾改建。顺治十四年,秦德藻、秦松龄父子俩慕名造园艺术家张涟(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等误为“张链”)的技艺,特聘请其全面设计,并由其侄张钅式施工改建寄畅园,将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若干景点。此次存精删芜,全面改造,使园景更趋幽美,更具特色。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圣祖6次南巡,都驻跸该园,使寄畅园名声大振。为迎接高宗南巡,秦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初对该园作了全面整修。其后高宗于当年至四十九年(1784)6次南巡,次次来此游园,留下不少翰墨诗章。康熙、乾隆祖孙二帝也先后题留下了“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匾额。乾隆帝还“喜其幽致,携图以归”,在熙和园内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于嘉庆帝时改名为“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互为辉映。一代名家张涟的造园艺术完整保留在江南者,据称惟无锡寄畅园了。现今园林布局仍以清初改建后的原貌为基础。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康熙帝在历次览游无锡时,对寄畅园主秦德藻一家留下较好印象。在第4次游园(1703)时向接待他的秦松龄、松期(字邳仙,号漆园)兄弟俩提出,推选一名学问好的秦氏子弟进宫内办事。秦氏家族当场推定其长房长孙松龄长子秦道然随驾进宫。道然先入直南书房(皇帝读书之所),后奉旨在九阿哥允禟处教书,继为大管家,任职期间连续中举人、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官至礼部给事中掌登闻院事。雍正上台后于次年(1724)贬斥允禟,罪名之一就是任汉人秦道然为管领。秦道然于雍正元年即受宫廷斗争株连,深遭雍正帝忌恨,被革职逮下刑部狱,并限追银10万两。蕙田往来省视。雍正四年(1726),秦道然被发回原籍无锡县交地方监狱收管,且被催赔银,如不完结,永行圈禁催追。然其倾家荡产,把住宅卖掉,也只交纳了1万两银,因而包括寄畅园在内的家族财产均被没收入官。秦道然转至无锡县狱监禁时,县令以收蕙田为义子作为条件,才在狱中另辟一室,予以优待。秦蕙田则在无锡增义坊租借一室,取名“味经窝”,发愤攻书,立誓有朝一日买回所有的房屋和田产,以重振家业。乾隆元年(1736)开科举士,秦蕙田35岁登一甲第三名进士,高中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时已逾80高龄的秦道然在狱中气息奄奄。蕙田遂冒死上疏,愿以功名官职赎父之罪。[3](pp.10501-10502)乾隆帝览疏动了恻隐之心,“命宥道然”,“未完银两亦著豁免”,道然才得以免罪开释,同时官府发还寄畅园。秦道然前后被监禁约14年,出狱10年后离世。因其曾属钦犯,死后牌位也不能入无锡的淮海先生祠。

  秦观第26代裔孙秦蕙田,在清代乾隆朝前期居官显赫,且是治经卓有建树的学者。他穷毕生精力完成了《五礼通考》(262卷)。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参考书,这部巨著当时被奉为国家的实用规范,是社会和行政惯例全书,后来被编入《四库全书》。秦蕙田精通经史、礼法和音乐,又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著述有《味经窝诗文类稿》28卷、《周易象义日钞》等。

  秦蕙田后来仕途上的飞黄腾达使秦氏家族再一次荣耀和辉煌。他入翰林院后不久被指派编纂《大清一统志》。乾隆七年(1742),被任命为通政使司右使,三个月后任礼部侍郎。十七年(1752)任刑部侍郎。二十二年(1757)擢升为工部尚书,署刑部尚书;二十三年(1758)调任刑部尚书,仍兼领工部,加太子太保。在刑部尚书任内,秦蕙田为解决一个长期未决的社会问题,上疏建议“请诸行省流丐递籍编甲收管”。即将无家可归者和乞丐遣返原籍,在乡村建立保甲制度,在保甲之内各户相互监督,户长负责保证本户成员遵守法纪,避免游民结成帮伙,危害地方。乾隆对此嘉许采纳。[3](p.10502)

  乾隆二十九年(1764),秦蕙田以病乞休。乾隆不允,再请,命南还谒医,不必解任。秦蕙田告病回籍,九月重阳节那天卒于沧州途中,终年63岁。先归葬于无锡东门鸭城桥旁,后又迁葬惠山二茅峰麓。谥“文恭”,事迹付中史馆列大臣传。第二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幸无锡,游寄畅园,赋诗犹道及蕙田。作为秦氏家族在清代最卓越的成员之一,秦蕙田凭着自己的博识和才干,不仅扭转了秦氏家族因他父亲而颓败、衰弱的命运,还受到了后人的推崇。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中所崇仰的古今圣哲“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凡32位,其中“秦”即无锡秦氏家族中的秦蕙田。青年毛泽东在这一提示下,也认真阅读了32人的文章,了解秦蕙田在内的诸圣哲的事迹和功业。

  位于无锡市崇宁路102号的淮海先生祠,为秦观后裔秦金在明正德12年(1517)任湖广巡抚时创建。淮海祠原包括门厅、咏烈堂、碑廊、祧庙等,均系晚清重建。明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碑和清代重刻南宋朝廷追赠秦观直龙图阁学士制词、秦观像等石刻镶嵌于祠内壁中。约在1955年时该祠被通力印刷厂占用,以后一直作为民居,如今已破落不堪。市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石刻仍嵌在门旁墙上(现拟规划保护并在淮海祠周围建一文渊坊,范围包括秦邦宪故居在内)。向西60米左右即为秦观32代裔孙秦邦宪(博古)故居,同属市文保单位。淮海祠堂对面为崇宁路91号,也为市文控单位。其门前匾书“宫保尚书第”,为秦蕙田故宅,亦即秦绍樛同志在无锡市的家宅(2002年7月已拆除,纳入市政府统一规划内)。因秦蕙田历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其父、祖父、曾祖三代皆诰封太子太保,其内室分赐或追赠为一品夫人。自秦蕙田后,在无锡的这一秦氏族支后嗣、家道逐渐衰微。

上一篇:秦观《春日》其一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下一篇:一代词宗秦观简介资料 秦观劝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