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佬优美散文

2018-09-22散文

  家乡将理发称作剃头,称理发师为剃头佬。记得小时候连公社所在地都没有理发店,都是剃头佬上门服务。一个大队两三百户人家,只有一两个剃头佬。他们有互相默认的服务范围,不会因抢了别人的生意而发生纠纷。每户人家按男丁人数计算报酬,每个人一个月剃两次头,年终结账,称之为“包头”。开始时,一个头一年工钱五角,后来张为一元,价格还是相当低廉的。

  乡村的剃头佬走门串户,很讲信用,服务态度也好。早期农民一般是剃平顶头,也就是比光头在头顶上多留一寸长的头发,有的干脆就剃光头,便于干活。其它部位在推剪剪完后,都要用剃刀刮:而推剪也是手推的,没有电动剪,很费时间。而且一般成人的胡须特别多,又没有现在一样的刮须刀,剃完后几天就会长出来,半个月仍然胡子拉喳一大把,不好受。于是,半个月剃一次是少不了的,到时不见剃头佬就会很不高兴。倒是我们小孩子不大喜欢剃,每次都要大人千呼万唤甚至从外面抓来强迫剃,低头让别人摆弄,确实很不自在。

  剃头佬最难对付的是三四岁以内的幼童。他们和我们一样讨厌剃头,而我们大点的小孩因怕挨大人揍而乖乖地听话,他们就不怕了。往往是父母亲一起上阵,强按住哇哇大哭的孩子,让剃头佬下手,而这也是考验剃头佬手艺的时候。乡村剃头佬大多经验丰富,他们一边口里哄着孩子,什么“真乖呀”、“好能干呀”、“马上好”之类,三下两下,几分钟下来,小孩的头也就剃好了。

  家乡的风俗,人一生有两次剃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小孩出生后的“满月头”和“歇周(周岁)头”。小孩满月和歇周时,家长会专门通知剃头佬,他们会在午餐前赶到,为小孩剃头。此时的孩子头皮嫩,刀工更要过硬,出不得半点差错。破皮流血俗称“见红”,是很不吉利的。剃头佬一边用刀刮胎毛(娘胎里长的头发),一边掌彩(讲吉利话),比如:“肯长会大”、“顺顺利利”、“长命百岁”等。然后将柔软的胎毛捡起,放在手掌里揉,揉成结实的小圆球,让父母留下纪念。这时候,家长会给喜钱,多少不拘,表示谢意,还会留剃头佬吃喜酒,坐上位,盛情款待。

上一篇:杏缘优美散文下一篇:雪日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