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十五国风起源地考(3)

2018-07-22诗经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陪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1],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2],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沬(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零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鄘风》的《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3],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以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1]司马迁在《史记》的《鲁周公世家》与《卫康叔世家》中,只说到派管叔、蔡叔监督武庚禄父,未提及霍叔。同时周公镇压武庚叛乱以后,也只说“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本文主要采用郑玄《诗谱序》的说法,与《史记》略有出入。  关于邶、鄘的地望,王国维《北伯鼎跋》中根据北伯诸器出土于河北涞水张家洼,认为北即邶,邶国就是燕国,鄘则是鲁国。(《观堂集林》卷十八)录于此以备考。

  [2]关于邶、鄘两地是周公连同卫地一次封给康叔的,还是后来康叔的子孙侵夺的,历来记载有分歧,又没有其他材料可资证。

  [3]方玉润说:“惟邶鄘地既入卫,诗多卫诗,而犹系其故国之名,且编之于卫国之前,《序》与《传》都莫名其故。或谓其诗所得之地而存之;或谓其声之异而存之;或谓以寓存亡继绝之心。……愚谓邶自有诗,特无可考,故难征实,诸家又泥古《序》,篇篇以卫事实之,致令邶诗无一存焉。”(见《诗经原始》卷三)

上一篇:诗经名句赏析下一篇:最美的诗经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