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3)

2018-07-20桃花源记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才通人 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 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 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用文中原句回答: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明确: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点拨: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点拨:表现了桃源人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明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讨论(多媒体显示):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归纳: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3、他们不想被外面的世界知道,也不希望让自己和平宁静的生活受到打扰。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教师小结:上面的两节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中做客及辞别的经过,描写了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安定和平的社会局面,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五节:写桃花源不可复得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说如此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讨论(多媒体显示):(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结合全文,说说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点拨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与开头照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师小结:以上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渔人的行踪?

  明确:缘—复前行—从口入—停数日,辞去—既出—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组织故事情节。

上一篇:桃花源记优秀课件下一篇:《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