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陶渊明奇诗《形影神赠答》(3)

2018-07-21陶渊明

  纵欲足以伐生,求名犹外愿外,但委运以全吾神,则死而不亡,与天地俱永也。

  渊明采取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同其不朽的方式,解决了人追求长生而不得的困惑。

  由于“自然”二字不是儒家的哲学术语,孔孟之书都未见“自然”二字,因此很多人认定渊明的《神释》是在肯定“道家思想”。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并不能这样简单的认定他是道家,非儒家(参见本书《道丧向千载》章)。《形影神》三首诗虽然是渊明阐释自己的人生态度,但这三首诗不过是“坐而论道”之谈;要看渊明的人生态度,还是要从他那些日常生活的诗中看他是如何“作而行之”的。

  如果从艺术上来论《形影神》三首诗,我并不看好。陶诗以真趣胜,而拙于思辨。《形影神》这组诗是以说理为主,虽然说理好了诗会有“理趣”,但渊明并不善于这类“理趣”。甚至说晋代的“玄言诗”(说一些抽象哲理的诗)在说理方面做得都不好,何况很少写“玄言诗”的渊明了。就拿第一首《形赠影》来说,前六句真好,从天地万象说到人类(天地大于山川,山川大于草木,草木众于人),无深意而有真趣。但后面就开始思辩了,要说明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写的就一般了。我总认为此诗倘只存前六句,看似断章,实为完篇: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这样一来,含不尽之意,而理趣自见。我总以为,渊明有很多诗都应该删些句子,而这些句子,又都是说理的。又如第二首《影答形》,通篇思辩,几无可取处。只有“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苦暂乖,止日终不别”四句,摹写形影之趣,尚可读也。第三首《神释》起句结尾均佳,但中间又太黏着于思辩了,其意不深,其句不警。而最后到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之处,我觉得诗至此就该结束,可渊明还在后面续了两句“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倒是渊明太多虑,生怕自己没说清,别人看不懂,反为不美了(按,前人曾说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后四句也该删去,这样才更有回味。我们虽然不敢轻易删前辈名家的作品,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作诗不可存有想要努力说明一个道理或是辩驳某某观点的意思,这样作出来的诗绝大多数有遗憾。倒不如直接写文章的好,毕竟一种文体就有一种文体适用的范围。

上一篇:自然才是陶渊明心中的“神”境下一篇:陶渊明奇文“形影神”对答凸显深刻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