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思想的演变过程

2018-07-21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归隐后生活的演变过程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彭泽归田时,陶潜的家境尚好,“童仆欢迎”,“有酒盈樽”,度日还不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所以他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并不热衷仕途,他用自己的笔去赞美躬耕,描绘了一幅幅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使他的作品沾有“夕露”,散发出泥土的香味。从官场回归园林,诗人感受到了乡居的乐趣和躬耕的快乐。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这种快乐,说自己劳动收工后,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下山,先在溪边“濯足”,然后回家“漉酒”,杀鸡,邀请邻人共进晚餐,用“荆薪”代替“明烛”,欢乐至“天旭”。有时,他站在庄稼地里看见禾苗长势良好,有丰收的希望,十分高兴。《怀古田舍》写了这种喜悦:“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当秋收的季节到来的时候,他更高兴了,“不言春作苦”,似乎忘记了往日耕耘的劳累,“束带候鸡鸣”,准备出发去秋收。

  由于失去俸禄,再加上诗人本不善农耕,所以家境一年不如一年。诗人开始懂得躬耕有乐,亦有苦忧。陶渊明忧心庄稼,“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诗人像老农一样直接关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忧虑天灾的突然袭击,可见诗人确实经历过天灾给他带来的苦头。另一方面,劳动又是如此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到南山豆地里锄草,晨出夜归,披星戴月,劳动地点那么远,劳动时间又那么长,其艰苦性可想而知。彭泽归隐之前,陶渊明也参加过农村劳动,那时还不怎么体会田家的辛苦,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怀古田舍》),而如今,他已不是“劝农人”,而是站出来为田家呼喊:“弗获辞此难!”躬耕固然苦,固然累,但比起黑暗的官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渊明岁岁辛苦,悉心躬耕,生活却日渐贫寒,特别是在遭了火灾之后,损失巨大,“林室顿烧燔”,一家人以船为家。后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接连遭受风灾、水患、虫害,他已经到了“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的困境。

  饥饿和寒冷折磨着诗人,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诗人的辛酸蕴含其中。“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他只希望用“菽麦”来果腹,对于“甘肥”之类想也不敢想了,“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没吃,没穿,日子苦熬着,时至年关岁暮,白白辛苦了一年,诗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哀“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最后,贫病交加的渊明竟然沦落到上街乞讨的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靠“乞食”为生的陶潜,不再讴歌田园风光,只说自己的贫困,最终,一代田园大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思想的演变过程

上一篇:名人之后的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下一篇: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