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2)

2018-07-21陶渊明

  一、闲居带湖时的表象认同

  辛弃疾被罢闲居在带湖,共十年。这一段岁月,辛弃疾心情十分矛盾,虽遭人弹劾,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之气郁结难平,但还是深信自己不日必将受到朝廷重用,立马横刀,驰骋中原。所以这一时期,辛弃疾聊以自慰的是儒家传统的进退取舍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虽然辛弃疾对“舍”、“穷”表示认同,但“用”、“通”、“达”思想却一直潜于内心,表面的退舍思想中隐藏着一颗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热心。

  由于毕竟归隐山野,又非本愿,为排解愁绪,表达高洁志向,所以在这一时期,辛弃疾的生活、创作都表示出对陶渊明的推崇——过着平和的归隐生活,创作富有田园特色的词作。但如果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辛弃疾对陶渊明归隐精神的理解是偏颇的,有悖于陶渊明的本心。且看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的词句:“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临江仙·莫向空山吹玉笛》);“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细分析,辛弃疾这一时期词作还仅停留在对陶渊明的表象认识上。所以提及陶渊明总是不忘酒与菊,从而进入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士风流中去。“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从中可知辛弃疾此时眼中的陶渊明仅是一个“好为梁父吟,静待隆中对”的假隐士。表面种菊、喝酒、写诗、醉卧田园醒对青山、率意而为,怡然自乐。但实际上还是存有一颗入仕之心,静观态势,等待时机,重入仕途。且看他的一首词:《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济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绕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辛弃疾的这种认识也好像很有道理,因为陶渊明确有过这样一个时期,辞去彭泽令之前,他不断摇摆于官僚与隐士两种角色之间,隐居时想入仕,入仕后想隐居,想光耀门庭,又不想屈服于他人。但陶渊明真正归隐田园,热衷躬耕,进而创作大量田园诗成为“田园鼻祖”,并不是这一时期,而是与官府彻底断绝关系,辞去彭泽令之后,陶渊明真正受人推崇的也是归隐田园后的高洁人格和反映田园风光的诗作。辛弃疾闲居带湖时认同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前的思想,并没有领悟到陶渊明精神内质和精髓。

上一篇: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思想的演变过程下一篇: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