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为乐的陶渊明 为精神自由归隐(2)

2018-07-21陶渊明

  陶渊明究竟追求什么?

  《咏贫士之四》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于贫穷和富贵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一个自动辞官归隐田园的诗人,他以黔娄为榜样,看重人生的意义,最后的结论“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这样的人生追求哪里还能汲汲于富贵呢?

  我最非常欣赏陶渊明这首田园诗《归田园居之三》,充满诗情画意。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读书的大学生,他们一辈子当老师,不太懂得做饭和劳动的快乐,但酷爱写诗。我在祖国的北方下过乡,当过知识青年,所以对于这样的诗歌不但能够深刻理解而且极为钦佩。一位举世闻名的诗人,自己主动下放劳动,相当于文革期间的下放劳动,而陶渊明是没有工资的,要自食其力。看到杂草多过豆苗,不铲除杂草不行了,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生活产生了冲突。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他同农民一样去除草,然而他能够写下这种生活的感受。一清早就起床去除草,到了晚上已经天黑了,映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早起晚归的农夫生活,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晚上的露水打湿了衣服。诗人无怨无悔,只要与自己当初的归隐心愿不相违背,或者说早一点能够完成除草任务,有个好收成就行了。

  名满天下的诗人,从事最平凡的劳动,就是为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是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很少有人能领会,只有裴多菲的诗歌可以诠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孔子轻视劳动,可是陶渊明尊孔而非食古不化。他在劳动之中得到快乐,他是为精神自由而歌,为了精神自由,视荣华富贵如粪土。有失必有得。他开辟了田园诗这个独立的诗歌流派,他也作为独立人格的代表而举世敬仰。

  近代大学者陈寅恪因为不能做到“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而放弃科学院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受到后辈学生的钦佩,他颇具陶渊明风骨。

上一篇:《陶渊明集笺注》读后有感下一篇:陶渊明伟大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