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2)

2018-07-21陶渊明

  (二) 归隐后对现实的关注

  魏晋时期盛行隐逸之风,它深受玄学的影响,主张遁世幽居。“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必然主张超乎世俗,不以物务营心;而同时既注重自然,则当然会希求隐逸”,陶渊明是典型之一。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十八),“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四言),“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答庞参军》五言)。陶渊明归隐幽居,是否在他的心中就已然了无关切了呢?王瑶先生认为,隐居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常见现象,隐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改革。陶渊明正是由于猛志不获骋,对政治失望绝望,才会退隐乡里。这个群体“正因为他们对现实不满,才有了逃避的意图,但‘不满’本身不就表示他们对现实的关心吗?……因为不满才隐居的人,实际上倒是很关怀世情的人”。

  陶渊明写下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借神话故事讽刺当朝政权。其十(精卫衔微木),陶渊明以精卫和形夭来自喻,感叹虽猛志常在但良机难待,讽当朝者没有任人唯贤,悲自己一生老大无成;其十一(臣危肆威暴)谓上天有眼,为恶不可行,陶渊明“以古喻今,抨击‘佐恶之奸臣’,正是诅咒和控诉了桓玄的篡夺行为。”其十三(巗巗显朝市),陶渊明感慨统治者用人不慎必将招致祸害,他指出尧舜禅让“是君主让贤,选用贤能,是公正的、光明磊落的”,桓玄等人“是奸臣篡权搞政变,是邪恶的、阴险毒辣的”,“从而由正面驳斥了以禅让文饰篡夺的谰言”。又如五言诗《述酒》前半部分说的是晋室衰败刘裕篡位的动荡朝政,后半部分说自己隐居躲避乱世的纷争。这些诗篇都是论当时政治的,“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还留恋官场,这两者不能等同来说。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并不只限于为官之道,他的心中始终是关怀世情的。他并不是在乎当朝皇帝究竟姓甚名谁,而是在乎皇帝统治下的国运是否安泰,黎民百姓是否衣食无忧。“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亲眼见到农村景象萧条凋敝,可知百姓疾苦之深。如此心怀苍生,不正是读书人该有的胸怀吗?

  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在精神上还是颇有波澜的。一方面他决心忘却世俗,在田园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陶渊明由亲历的农村窘迫的生活勾起对世情的关怀和对政治的批判。一般的隐者,也许归隐之后就全然不闻世间之事,只囿于山野林间。陶渊明终究割舍不去时代的情感,他还有包容世情的胸怀,不落冷漠隐者的窠臼。陶渊明心理的反复和矛盾,都恰恰表现出他忠于“心性使然”的特质,他没有把仕与隐在形骸上或精神上界限化,他的思想是开阔的,他的心性是自然的。

上一篇:对陶渊明的评价下一篇:陶渊明独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