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目的(3)

2018-07-16王安石

  解蕴山,1905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谢儿寨村。1923年考入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后改为河北省立大名七师)第二班就读。大名七师是由当地中共党组织领导的一个进步学校,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等人,都是中共党员。在师长们的革命思想影响下,解蕴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他向往革命,向往共产党,并把家中给他的生活费资助了学校党组织。1927年春,解蕴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在1927年这一年,解蕴山家中遭到土匪抢劫,长兄解瑛被打死,祖母等数人被土匪绑架,父亲解佩玉被殴打恐吓,精神失常。解蕴山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后,他一面料理家务,一面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初,他被调到中共大名县委担任领导工作。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地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同年秋后,军队包围大名第七师范学校达5天5夜。为了保存党的力量,挫败敌人的镇压政策,解蕴山四处奔走,组织社会各界援助大名七师的斗争。后来,他曾两度回校担任会计工作,在团结进步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7月,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冀东一带主权丧失殆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甚一日,解蕴山满怀悲愤,在大名七师校园发表了“救亡救国,匹夫有责”的演说,唤起青年们奋起救亡图存。1937年春解蕴山回到家乡农村,组织爱国团体秘密抗日十人团,准备进行长期的抗日斗争。

  大名城自古以来为北方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卢沟桥事变后,军队向南溃败,冀南一带处于极端混乱状态,土匪蜂起,仅大名城北就有“天下第一军”等数股游杂武装。这些游杂武装肆意向各村摊派粮款、枪枝,闹得地方上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当地知识分子有的携眷南逃;有的剃光了头,脱去学生装,扮成农民在乡下隐蔽起来。在这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解蕴山不顾自己家庭的安危,挺身而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宣传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在大名、广平、馆陶等县的冀鲁边境地带建立起抗日救国会。从1937年3月至翌年3月,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解蕴山曾3次试图建立抗日武装,但由于没有经验和顽固派的破坏,都失败了。个别人有些心灰意冷,对坚持抗战失去信心,解蕴山笑着鼓励大家说:“只要我们有决心,不气馁,再接再励,就一定会成功。”他不避艰险,坚持工作,终于组建了杨桥自卫团,又把杨桥周围的会道门——“南方离”的数千人武装争取过来,组成地方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使各方土匪不敢入境骚扰,稳定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上一篇:王安石历史名人故事下一篇:清廉自律的北宋名臣王安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