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和王维诗中的极貌写物与物我合一(3)

2018-07-16王维

  三、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钟嵘《诗品》上)成为谢灵运主要的艺术追求,山恣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真实地一一再现出来,表现出其原始情境下的本真状态。如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蜒的蹊径,潺潺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分割成一个又一个镜头,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是鲜丽清新的,对景物的刻画描摹是经过精心锤炼和苦心琢磨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这些诗把外物自然描述得清新可爱,秀丽宜人,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之美”,以及对自然美的自觉追求。相对于王维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来说,谢诗更注重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描摹,他笔下的物象更多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恣,写水就要绘尽水态,正是这种刻意的追求,他也无奈地发出了“空翠难强名”的感慨,而且这些山水景物又常常是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的,很难达到王维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在创作模式上,谢灵运的山水诗常常是先写出游,次写途中见闻,最后谈玄或发出感慨,如同一篇旅游日记,而又常常拖着玄言的尾巴,其著名的《登池上楼》正是其典型模式和风格的具体体现。 王维既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之诗并不仅仅局限于描绘大自然的自然形态,还突出地表现其内在生命力,在形似基础上追求神似,讲求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作者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辏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也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亮点。因为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怀,写物态人趣,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总之,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看到的是形式美,是对景物的细致描摹,领略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稚气,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近新”的风尚。王维则深入景物的内在精神,融入诗人主体情感,写出了山水的神韵,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创下了冠绝千古的山水诗,两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宫红英.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J].邯郸学院学报,2005(12).

上一篇:有关王维《使至塞上》诗歌鉴赏下一篇:王维经典语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