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汪曾祺原文(3)

2018-07-17汪曾祺

  上级特地安排编创人员住入颐和园龙王庙,除了写作环境宜人,生活安排上也很好。上级如此重视,创作人员本身的写作情绪也十分高涨,多年后,汪曾祺在题为《关于〈沙家浜〉》的文章中这样记述道:“我和肖甲、杨毓珉去改编,住颐和园龙王庙。天已经冷了,颐和园游人稀少,风景萧瑟。连来带去,一个星期,就把剧本改好了。实际写作,只有五天。初稿定名为《地下联络员》,因为这个剧名有点传奇性,可以‘叫座’。”

  在“实际写作只有五天”的时间里,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创作成剧本《地下联络员》后,北京京剧团趁热打铁,立即投入排练。全团有一个共同的急切的想法,抓紧时间把这个戏排好,早点与观众见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已决定于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中国京剧院同样是从沪剧移植改编过来的、由阿甲执导的《红灯记》,早已紧锣密鼓地投入排练之中。与此同时,全国其他省市的京剧团体也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排演现代戏,准备到北京亮相。北京京剧团由此承受了巨大压力,情急之下,他们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仅用五天时间匆忙移植改编出来的《地下联络员》这出戏上。

  全团再次总动员。夜以继日地抓紧时间排练以后,《地下联络员》逐渐显出雏形,但首场彩排的效果不很理想。北京市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以及江青等都来看了。全剧演完后,反映一般。江青尤感失望,上台接见演员时,她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与之相反,彭真、罗瑞卿对这个戏却颇有好感。他们在彩排后接见演员时,一边与演员们热情握手,一边鼓励他们继续把戏改好。此戏原准备先在12月初的北京市的现代戏观摩演出周期间上演,然后于1964年的元旦对外正式公演,而且已经在报纸上登了广告,但江青坚持反对的态度。看完彩排后,她记着这件事。不仅让秘书打来电话,传达她的指示,说还要改,改好了再演;甚至自己还亲自赶到排练现场,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剧团匆忙赶戏的做法,当场下令把已经刊登的广告撤了。她说,就这样匆匆忙忙把戏搞出来,不行!

上一篇: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下一篇:汪曾祺 跑警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