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就义之前被囚三年多,多次拒绝劝降(6)

2018-07-20文天祥

白龙塘

  真正让文氏后人留在惠州的,是文天球的孙子——— 文昌祚。

  族谱记载文天球有六子,一个过继给文天祥,一个过继给族弟文天佑,长子文隆子,聪敏博学,任云南宁州判官(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后在江西老家“建家庙以祀先祖”。

  文昌祚是文隆子的儿子。对他身世描述,龙塘村的文氏族谱与江西文氏修订的族谱记载有所出入。龙塘村族谱记载“俊字昌祚,隆子公四子,元贡士,至正中随兄景南公(注:文子寀,字景南)来任惠州府同知,因留家于归善县白龙塘”;

  江西族谱记载“昌祚字帝显,隆子公五子,生于公元1284年,殁于公元1351年。公任贡元知县,因兄寀任惠州府同知,遂留归善县之白龙塘,为白龙塘开基祖”。

  到底哪个族谱记载正确,龙塘村无人能给出答案,他们偏向于龙塘村旧族谱记载。龙塘村族人描述,文昌祚定居白龙塘还有个传说:文昌祚在游历了惠州这方水土后,一次偶遇白龙飞来,于是将自己见白龙位置定为白龙塘,随后举家定居于此,繁衍后代。

  白龙塘与龙塘村又是什么关系呢?新塘村村支书、主任文玉帘介绍,白龙塘应该是现在惠城马安龙塘村与惠阳良井新塘村一带,这里旧称“白泥塘”,解放前是一个大村子,文氏族人都居住在这里,至今新塘村仍有不少文氏族人。“族谱记载的白龙塘是个雅称,乡人俗称白泥塘。”

  自此,文天球后人正式“落户”惠州。

三大房

  即便祖先择一方风水宝地,后代要稳稳安居乐业也不容易。族谱记载的文昌祚是四世,文家在今日龙塘村真正立脚繁衍壮大,要到十五世的文茂鹏和十六世的文徇士。

  进入明代,白龙塘文氏陆续迁出,留下来一两房继续繁衍。到十五世文茂鹏时,两个哥哥皆死于朝代更替带来的战乱,其只有一个亲生子文徇士。

  文徇士中年病逝,留下妻子陶氏与三个儿子。龙塘村文氏族谱记载:徇士配沙井陶氏,陶氏中年丧夫,继而阿翁去世,因自油草湖携子迁于沙井,随外氏居住。外氏不仁,欺其子幼,霸收租粮。陶挺身呈告,蒙官判还。后携子复回老围子居住,是可谓慈母兼严父,诚女中之丈夫也。

  文氏族谱屡次出现的 “老围子”到底为何处?族谱记载,五世宗韩生四子,三子仲袭居老围子,“即今禾塘岭、吊湖沥两处之祖也”。龙塘村村人介绍,龙塘村文氏宗祠所在地有风水塘,还有一座吊湖沥,背后有两座山为金竹山与老二山,所以龙塘村的文氏子孙称宗祠所在地为“吊湖沥”,龙塘村文氏皆为老围子后人。

  文徇士妻子陶氏带着儿子绍球、绍祥、绍璋回到吊湖沥,直至她65岁寿终正寝。她的三个儿子,奠定了今日龙塘村文氏三大房。

  如今,龙塘村14个村民小组、2100多文氏后代,全是这三大房之后。在历代繁衍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大房会打,二房会写,晚房簸命。村民说,大房二房人口多,三房人口最少,难免“示弱”。但是翻阅族谱,“簸命”的晚房并不乏能人,清代出了不少官员,民国时期甚至出了个国某党上校和抗战英豪。

上一篇:圣人非完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曾动摇下一篇:爱国英雄文天祥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