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后裔在哪里?(2)

2018-07-20文天祥

  兄弟妹三人见面时的凄惨,可想而知。元史记载,当时,文天祥剪发于弟妹,以示永决。

  三兄妹到底说了些什么?现时代久远,在下无从考究,但从元史与明史中的各种记载来看,至少他们三兄妹在当时达成了以下三个意愿:

 一,是将天璧的儿了升过继于天祥。这在文天祥过几天写给弟的信中有记载:“升子嗣续,吾死奚憾……”,也就是说,天璧在其兄即将赴死前将儿子过继于兄,是在两兄弟见面时定下来的。这个决定,足见当时文天祥及天璧等文氏家人都认为文天祥儿了皆亡,只得按中国人的习惯过继弟的儿子来继承一脉香火。

  这一决定,也为后来文氏后裔认祖归根埋下了伏笔及史学上的缭绕迷案。既然当时,文天祥都认为自己的儿子道生佛生皆于亡故,那广东现在何来的道生与佛生的后裔呀?

  特别是海南的东方祖谱中还记载了文天祥另一个在正史中没有名字的环生为先祖?

  有关这些,还是容在下在后面的开讲中再来说道吧,暂且在此不表。

二,文天祥把自己的死后的安葬地点告诉了自己的弟妹。文天祥自幼通道术,生前曾看好过一块墓地,在临行前曾书于天璧说:“潭庐之西坑有一地,已印元渭阳所献月形下角穴,第浅露非其正,其名山上有穴,可买以藏我。如骨不可归,招魂以封之……文山宜作一寺,我庙于其中……”。

  这第三点呐,就是文天祥对自己的其它弟妹及后代子孙都有交代,原则上,后代子孙若遇元兵灭族可隐姓埋名互不相认。

  可以说,天璧进京见天祥,兄长并没有责备弟降元之事,以文宰相的性格与气度,似乎有点不可理解。

  当然,这其中的缘故究尽是为何?也许后人只有猜测吧。

  天璧见天祥后,就开始为其兄的后事做准备。他将天祥三年中所写的诗词等著名,全部带了回来,且日后编辑成书流传后世。

  天璧走后,元世祖知道无人能劝说了,所以自己出马。

  公元1282年底,有闽僧上言忽必烈,说是“土星扰帝座”。元朝诸帝皆是大迷信之人,正惊疑间,又有人报称大都以南的中山一带有人造反,自称是宋朝皇帝,拥众千人,声称要进攻大都来劫“文丞相”。此前不久,为忽必烈敛财的权臣阿合马刚刚被汉人王著等人所杀,元廷内部诸派斗争激烈。在此情况下,为防止宋朝死灰复燃,忽必烈下令把被俘的宋恭帝及宗室人员皆迁于更北的上都。然后,他招文天祥入宫,亲自做最后的劝降。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283年1月8日),殉难前一天,元帝忽必烈召文天祥上殿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元世祖也是一代英雄,望着殿下面容清癯、一身囚服褴褛的文天祥,杀人不眨眼的忽必烈心中顿生敬意,也许是英雄相惜,他以罕有的温和语气,劝文天祥说:“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回答:“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意一死足矣!”忽必烈又说:“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文天祥坚定回答:“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忽必烈叹息,仍旧不忍心杀文天祥,令卫士押之回狱。朝廷之上的蒙、汉各色官员皆纷纷上奏,“力赞从其(文天祥)请”,思虑再三,忽必烈终于同意,签发了死刑判决书。

  那天晚上,文天祥写了一首诗,题目《《除夜》曰: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这生命中最后一夜中的最后一首诗,文天祥写的有些伤感与悲凉。

  这首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诗句冲淡,平和,没有了昔日的“天地有正气”的豪迈,也没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诗中只是想表达自己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与对生命的留恋的情绪。

  列位看官,英雄也有男儿泪。在下以为,这首诗,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的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文天祥勃勃钢铁意志之下的人性的真实性。正是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在下在这夜深人静撰稿时,感觉到文天祥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时隔725年,在下,一个迁居琼州十余年的江西老表,在这深更半夜,为这位英雄的老乡柔情似水的诗,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而洒下了滴滴热泪……

  各位看官,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然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激励后世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为历代名人和许多领袖人物所景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曾于1959年游罗冈祠(在广州市东北),赋诗赞曰:“罗冈山下罗冈祠,留有文山四首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毛泽东主席也曾亲笔默书他的诗作《过零丁洋》。叶剑英元帅写下了“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赞语。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柴市刑场,从容就义。

  临刑前,由于多年被囚禁于斗室,文天祥已经丧失方向感。于是,他问观刑之人南方故国方向何在。得到指示后,他南向再拜,礼毕,他又索笔为诗一首:“昔年单舸走淮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写毕,他对执刀的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伏首受刑,时年四十有七。

  大都观刑百姓上万,皆感动流泪。

  死后,妻子欧阳氏去收尸时,见天祥面色如生,并在他的衣带发现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宰相文天祥绝笔。

上一篇:文天祥《正气歌》伟大之处下一篇: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与《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