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晏殊的诗歌创作谈晏殊的诗学思想(2)

2018-07-20晏殊

  晏殊的诗学思想

  晏殊生活在“西昆体”风靡天下的时代,与“西昆体”诗人生活环境又相同,所以他的创作必然受到“西昆体”诗人的影响,在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上与刘、杨等人的“西昆体”有近似之处。但也受到以欧阳修、梅尧臣为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其诗学思想也不完全墨守成规,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过渡性,从而体现出后期西昆体的基本特色。细细研读晏殊之诗,我们就会发现其诗虽有西昆派的痕迹,但亦有一些新变,这种新变使他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韵致。晏殊的诗学主张既来源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也有借鉴于前人的。他的诗学主张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丰富了古人的诗学思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题材内容

  在诗歌内容上,晏殊主张咏太平诗、唱太平调,反对诗歌反映现实严酷的一面。这是他对前期昆派文学思想的继承。

  晏殊生活在一个唱和诗风盛行的太平盛世,又一生显贵,所以他写了大量的唱和诗,其中仅以《奉和圣制……》为题的奉和应制诗就近二十首,充满歌功颂德,点缀太平的恭维话,如其《奉和圣制元日》、《扈从观灯》、《内廷》等。但晏殊在题材内容上还是有所拓展的。如“平台千里渴商霖,内史忧民望最深。衣上六花非所好,亩间盈尺是吾心。” (《雪中》)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会看边燧息,横霈紫泥封” (《和宋子京召还学士院》),则是对国事的关怀。这部分诗歌虽然不多,但突破了西昆体的藩篱,多抒发一己之情怀,把对岁月如流、生命短暂易逝的人生体验,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圆满的思考,引入诗歌中,情中有“思”,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某种哲理的思考。如《七夕》:

  云幕无多斗柄移,鹊慵乌慢得桥迟。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

  诗歌句句紧扣七夕,由牛郎织女依靠鹊鸟搭桥帮助才能相会,联想到精卫填海,表达出依靠外力不如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哲思。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七夕诗词,多愁苦哀怨的情境,而晏殊却将旷达的胸怀和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这个传统的题材中去,翻出新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写中秋、端午节等的节序诗中,晏殊也表现出这种情中有“思”的特点。如“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端午作》)等都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深沉思索,读来令人深思。这一点表现更为突出的是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后来被晏殊又用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面对花落春去的景象,诗人感到无可奈何,心中充满了时节更替的感伤;燕子归来,诗人心中又升起美景还会来的希望。这样,花落燕来的景象中融入了诗人无奈与失望、希望与振奋之情,引发出人们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希望与失望之“思”,寓“理”于情景之中,意境深厚,耐人寻味。

  晏殊诗歌没有雄奇壮阔的山水美景,也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但晏殊在诗中表现出的理性因素和人生思考,使他的诗歌不流于轻倩、浮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上一篇:晏殊诗中的酒意象分析下一篇:《玉楼春·春恨》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