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秋雨不要迷恋手机和网络(4)

2018-07-16余秋雨

【心态】 得奖多就觉得很正常了

  我认为可以在意一点,多在意几次就习惯了。我估计我们还会有机会得到这个奖项。中国有很多当代作家都有资格。你看每年都会评选一次诺贝 尔文学奖,有些是你熟悉的,但有些零碎的获奖作家,他们真的拿不出太多东西,有的只有几篇小说、几首诗。所以一开始得奖了,我们有些过度的兴奋是可以理解 的,今后,得奖的人多了,大家就会觉得很正常。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个精神适应期,而且我觉得现在比以前好了,以前是会很狂热的欢呼,这次还比较平静,而且我 觉得莫言先生的态度也比较平静,平静的面对这一切。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余秋雨 文化的目标是普及爱和善良(有图)

  何谓文化?对大众而言,这是一个相当空泛却又期待得到答案的命题。在散文集《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再度于近期推出新作《何谓文化》,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等四个方面对这个宏大的命题进行阐释。

  余秋雨 文化的目标是普及爱和善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秋雨坦言,文化并不仅仅是最热门的“创意产业”,而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在重建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他希望文化能最终“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文化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记者:“何谓文化”这个命题有点大,你希望告诉读者一个怎样的答案?

  余秋雨:这个问题我以前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被人家问起。我曾经很努力地思索答案,不过我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一群已经离开我们的文化巨匠,他们用生命对这个问题作的回答。比如导演谢晋,他有一个弱智儿子,每天会在家里透过门孔向外看,等待爸爸回家。这个门孔和这扇门就是文化。即使门在关闭的时候,也会从门孔透出一丝亮光,让里面的人看到世间和人性的风光。这个了不起的文化人,把一个精神混乱的漩涡变成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圣殿,用他负有责任感的、充满着古典主义的一生,来填充了文化的含义。另如巴金,他为人朴实,不是闯将,却会温和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五四”运动以后坚持人道主义和自由,在晚年时呼唤大家“说真话”。像巴金这样的人和事就构成了文化,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在书中一共列举了5位巨匠的例子,我想这样的回答比学术的回答更容易让人理解。

  记者:如果让你概括,你认为文化是什么?

  余秋雨:这也是我这本书希望解答的问题。文化确实很难捉摸,所以传媒会用“凝聚力”、“软实力”、“精神家园”来比喻。近来,又有不少地方把它等同于“创意产业”,但我认为这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因为文化中那些最经典和高尚的部位,难以变成“产业”。

  我觉得这些最难下手的大题目,其实可以从它的裂缝处下手。比如我们身边有很多跨国婚姻都离异了,原因大多是“文化差异”。但男女双方都不在文化圈,也不是文化人。可见文化的含义远大于文化部门和职业,而是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组成。我们的生活方式里面缺少精神价值的重建,而这个精神价值最重要还得靠我们自己来建立。所以,文化其实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文化人,你只要闪现出一个非常好的文化风范,周边也会受到你影响。

上一篇:余秋雨的故事下一篇:余秋雨的经典爱情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