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题(3)

2018-07-20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训练题答案

  ㈠⒈《孟子》;《论语》 ⒉略 ⒊舍生取义 ⒋略

  ㈡⒈略 ⒉“不受嗟来之食”;万钟;一箪食,一豆羹;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⒊舍生取义 ⒋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⒌略

  ㈢⒈略⒉略⒊这是因为失掉了本心(即见利忘义)。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与死、义与利;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⒌鱼与熊掌;义;不义。 ⒍鱼;熊掌;生;死;义;利;古;今 ⒎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义;生⒏略⒐略⒑略

  知识扩展:鱼我所欲也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下一篇:鱼我所欲也阅读训练题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