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秘密(9)

2018-07-17雨巷

  杜衡的《(望舒草)序》是关于戴望舒诗歌最重要的评论和研究资料之一,也是杜衡最好的作品之一。作者依凭对戴望舒诗歌及创作历程的熟稔,对其诗歌的创作阶段和特点做出了极为精准的判断:“‘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它包含着望舒底整个做诗的态度,以及对于诗的见解”。这些判断以及对于《望舒诗论》的引用又再一次强调着戴望舒诗歌及诗歌理论的重要性。事实上,统观全文,作者以诗人好友的身份与读者分享和加强的是施蛰存、杜衡和戴望舒三人从有志于文学起的共同记忆,所以在文章中关于诗歌观点及创作的主语大半是“我们”,而在诗歌上卓有成就的望舒则就是 “我们”的代表,戴望舒创作的心路历程亦正是“我们”的历史――戴望舒的诗歌文本所承载的不吝是“现代派”共同的记忆。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阐述什么是“文际关系”时说:“我明白,至少对于我而言,普罗斯特的作品简直就是参考书,是全然的体系,是整个文学体系的曼陀罗。普鲁斯特的作品不是‘权威’,它只是一段周而复始的记忆。”在“现代派”中,戴望舒及其作品也处于“曼陀罗”的位置,他的诗歌作品以凝练隽永的形式成为缠绕 “现代派”的共同记忆;而“现代派”也讲述着诗,吟咏着“望舒诗稿”,经由文学的方式集结并表述着自身。

上一篇: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下一篇:山色空蒙《雨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