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陶渊明思想来源的考察
1936年《陶诗的深度》中还谈到了陶渊明诗作中反映出的对老庄等各家文化的继承。朱自清从《古笺定本》中引书切合的各条来看,“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二,共三十七次,《列子》第三,共二十一次”[3]。由此来看,陶渊明作品中的思想非常复杂,而其二元人格也是在后人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中被决定的。陶渊明的思想受道家还是儒家影响多,站在朱自清的立场上是很难断定的。朱自清从陶诗中常用的几个概念出发,“‘真’‘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3]朱自清认识到陶渊明思想中的“真”和“淳”是道家独有的,虽然他也有“游好在《六经》”[6]这样的诗句,但其诗句中“真”的自然才是核心。朱自清对“真”的阐释在1935年《诗多义举例》中已有论述,其“真”为本心,而其源来自于《庄子・渔夫》。朱自清在对陶渊明的思想来源研究当中,通过对陶诗的解读,确立了陶渊明的思想中心,即“孔子学说的道家化”,也就是道家为核心,但也受到儒家的影响。
四、陶渊明对朱自清的影响
朱自清一生从事陶渊明诗歌研究和课程讲授,因而无可避免地在多方面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朱自清的作品风格的平淡自然与陶渊明洒脱尚真生活下的田园诗风有一脉相承之处。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朱自清与陶渊明人生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曲折一面。朱自清在阅读陶渊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根据陶渊明的行为方式来行事,在性格上都有诗意化的一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二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承继关系。
朱自清与陶渊明的成长经历有非同寻常的相仿之处,陶渊明是名将陶侃的后人,但是家族在陶侃去世后迅速地衰落。陶渊明九岁就丧父,陶侃之后家境又一次一落千丈。朱自清也是如此,祖父在时为海州府承审官,家境较为优越。辛亥革命的动乱,朱自清祖父不堪勒索,捐出大半家财,心力交瘁而辞世,朱家家道由此中落。[1]读大学期间,朱自清家境每况愈下,为他读书负了不少债。他的夫人陈竹隐也记录过这一段往事:“他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是相当贫苦的。‘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那几年,冬天晚上睡觉,只有一床破棉被,要用绳子把被子下面束起来。”清贫的生活给了朱陶两人一样的无奈,要养活家庭却又不愿被世事所累,所以永远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陶渊明辗转于桓玄、刘怀肃等人的幕僚之间,最终选择自己本性回归自然。朱自清则退守校园,这与他喜爱雅静的本性一致。此时的环境已经不可能给他一个自由自在的田园,于是他遁入书斋默默耕耘,与动荡的时局划清界限。然而两人不慕荣利的性格还是一模一样,陶渊明辞官归隐,朱自清则多次请辞代理中文系主任之职。素来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虽然被证明是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夸大影响所致,但他能在拒绝领取“美援”的宣言书上签字,认为此事是正义的就应该这么做,朱自清的学者人格仍是让人赞叹。
在创作影响上,朱自清多年的“陶渊明诗”课程的开设使他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陶渊明,陶诗的质朴自然影响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同时,朱自清在研究陶渊明的过程中还创作了拟古诗《陶潜归园田居》《饮酒》等,收在《敝扫集》当中。以陶渊明的《责子诗》与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为例对比来看:陶渊明的《责子》当中,看似是写对儿子的责备、批评,实际上体现的是陶渊明身上超脱世俗之外的常人之情,对于子女未来的挂虑。陶渊明的责备并非严厉的,而是带有诙谐的性质,以戏谑之笔,写出了对儿女的爱怜和慈爱之情。而朱自清《儿女》中的爱怜与无奈之情,可谓与陶渊明如出一辙。朱自清对于家里孩子用“成日的千军万马”来形容,孩子们的叫嚷更是常常使他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在给叶圣陶的信中也说道:“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但后来孩子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还觉如此。我想这大约还是由于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7]朱自清对孩子们的吵闹曾是一味地惩罚走向看到自己教育方法的缺失;曾忧心孩子们的发展,从怕他们不成器走向培养目前的胸襟和眼光的想法。随着自我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朱自清对儿女的爱也越发深沉。这两位超脱尘俗的文学家在对待亲情的态度上都有可亲可爱的一面。
朱自清曾说:“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9]陶渊明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的形成是诗人对长期的生活感受进行艺术提炼所获得的,作品有着极为丰厚的审美意蕴,能给人独特而深刻的美感。[8]两人的情感都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写了作者归隐之途和田园景象,情感由胸中自然留出,无半点造作,诗歌非常流畅平易,但却给人欣喜之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如此,只是傍晚走过的荷塘,却引起了作者如此多的遐思,他满腔的真情随着对荷塘的细节描写缓缓从内心里流出,让我们在欣赏荷塘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心绪的变化。文风上的清丽脱俗是他们能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最显著特点。陶渊明借风光秀丽的自然景物来表达独有的情思,朱自清不仅爱读陶渊明的作品,而且也像这些古人一样,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特情怀融入山水之间。[10]朱自清更非简单地模仿陶渊明,在意境的构造和叠字的使用上他更是超越了陶渊明,为我们呈现了别开生面的动人风光。总之,朱自清与陶渊明在人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学创作上的承继关系,都让两位在文学史上愈加大放异彩。 五、结语
朱自清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陶渊明生平的考证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同时他在诗歌多义性的研究中发现了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独特性,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朴素自然。此外,朱自清经过详细的论证,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道家化”,这种创造性的见解也为我们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路向。虽然朱自清的陶渊明研究中的有些说法也受到了后人的质疑,但其在开拓性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意义。而在对陶渊明的研究过程中,他自身也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与陶渊明在创作风格和人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总而言之,朱自清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和现代文坛上的作家,他对陶渊明接受史的延伸拓展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其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也愈发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