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3)

2020-05-11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7

  《平均分(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平均分》教学反思8

  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9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平均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的是第9页例2,重点是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因为平均分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讲是很重要的,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目的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首先呈现分橘子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那你打算怎么分成6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从而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学生汇报时,两种分橘子的方法都出现了:第一种分法是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是每份放2个,就是两个两个的分;第三种分法是三个三个的分。在教学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然后呈现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自己分一分并汇报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意思,图文并茂地出现结果。有图有文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更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6份。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加上最后的文字,规范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平均分。

  在练习环节的做法。练习题做一做中,是用图示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题。先引导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理解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的摆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不足之处有:1.学生的操作组织需要更精密的安排,有耗时现象。2.学生语言表达不尽如人意,这不是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

【《平均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2.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3.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4.《平均分 》教学反思范本

5.平均分的课堂教学反思

6.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7.《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本

8.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9.平均分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上一篇:认识钟表单元教学反思下一篇:音乐美丽的动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