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3)

2018-11-13教学设计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当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阿q正传>序》《寄<戏>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上一篇:《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优秀的《综合学习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