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2)

2020-12-30冬天

  《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平均分、口诀求商、除法解决问题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并学会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讨论、探究、交流的形式,实现复习课的形式多样化;采用纠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准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形式,让各层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台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熟练利用口诀求商,并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区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并能正确用于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个符号说起,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所以被称为雷恩记号。雷恩记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瞧,它来了!(课件出示除号)

  原来,这雷恩记号就是现在除法中的除号呀!(板书:除法)

  二、整理与复习

  (一)口诀求商

  试试除法的本领练就得如何,敢不敢接受挑战?

  开火车算除法

  (二)平均分

  1、说起除法,首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除法呢?(板书:平均分)

  什么叫平均分呢?(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那几个字?(同样多)

  请再读这句话,读出重要的部分。

  (三)你能画幅平均分的图吗?看谁画得又好又漂亮!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1、师:我这儿有幅图,请大家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课件出示图)是把什么,怎么平均分的?

  把6颗星星,平均分成2份,每份3颗。

  把6颗星星,每3颗一份,可以分成2份。

  2、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得流利,还学会用交换的思维说出了它的两种含义。能根据这两个含义列出不同的算式吗?请写下来。

  两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强调:分的总数写在最前面,括号里不知道的数要写在等号的后面。

  2、以6÷2=3为例,谁来带大家读一读这个算式?(课件出示读作)

  算式里除号前面的6是除法里的什么数?除号后面的3是什么数?除法算式的结果又叫什么?

  也就是说: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请齐读一遍,然后说出求商要用什么方法?(出示:求商用÷)

  (五)纠错练习1

  1、师:有关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大家学得还不错嘛,都可以当小老师了,来!让我们一起改改作业,先跟同桌说说错在哪儿了,该怎样改正?

  2、看到这些错题,在今后做练习时,你有没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六)解决问题

  1、师:除法,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比如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就经常请它来帮忙!

  2、请看:笔记本6元一个,30元可以买几个?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一个笔记本6元,算出买5个正好是30元,解答非常正确!(板书: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

  3、12元买了6块橡皮,每块橡皮多少钱?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算出一个挂件2元,6个正好是12元,解答正确!(板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用除法)

  (六)典型错题纠错练习

  1、现在大家跟除法算是很熟的朋友了,但也不要忘记加、减、乘这三位老朋友哦,不然它们会吃醋的。你会让它们吃醋吗?试试看。(练习纸上完成)

  每个鱼缸里有6条鱼,3个鱼缸里共有几条鱼?

  把10条鱼放进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6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解决方法。

  总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画图分析问题)

  3、小结:看来以后解决问题时,我们得多读题,多分析,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表内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对除法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师:复习,能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送大家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希望大家能多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学习更上一层楼!下课!

【《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2.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3.《表内除法》的教学反思

4.《除数接近整十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5.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6.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7.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设计

8.第二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上一篇:《晏子使楚》说课稿下一篇:《蹲踞式跳远》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