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结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狄更斯式的剧情,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这部最新力作《寻找幸福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始终坚强有力而感动人心。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寻找幸福的起点》这部电影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孤儿院的故事。
小依帆在孤儿院生活,他听说自己无父无母,自己一个人在孤儿院里孤孤单单的生活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来了一对夫妇,他们看好了小依帆,要领养他,(范文先生网 )同学们都给这对夫妇起了个外号叫意大利姥,他们说要几天后就把小依帆带走,其他的小朋友都十分的羡慕他,但是小依帆却不愿意被他们带走,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有父母的,于是他顺利的逃出孤儿院,坐上了火车开始他寻找父母之路了,一路上他为了找到他的父母,他勇敢地躲避恶毒的汽车司机,逃脱有钱的恶毒姥,他十分聪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逃脱他们,最终让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父母,观后感《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小依帆十分的聪明勇敢,想尽了办法来逃走,在危险面前丝毫不怕,从容应对,那个富有的恶毒姥,他十分想把小依帆当成自己的孩子,后来都用上了警察,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抓到他,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只要一直坚持要做,就一定会完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篇二:《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итальянец,从俄语直译过来就是意大利人,源于片中小男孩要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孤儿院的同伴们一见他就喊:嗨,意大利人。一个简单的谑称,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似乎揭示了电影的主旨,其实不然。
有人说电影带有很浓郁的狄更斯风格,细细看来,狄更斯的笔调却置于整个俄罗斯的大背景下,透过那对意大利夫妇之口,“看看这真正的俄国大地”,镜头里是白雪雾濛的平原,泥泞的一条弯路,感叹19世纪油画里的景象犹存,不由想到“回归”里清晨的湖畔,一般的孤寂与清冷,只不过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罢了。近年来获奖的俄罗斯导演都有些风格相似,连音乐也是,看似寥寥几笔,却直击人心。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篇三:《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寻找幸福的起点》,也叫《意大利人》,有介绍说这是一个俄罗斯版的“小蝌蚪找妈妈”。封面是一个孩子在奔跑,很喜欢,于是买回来。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孤儿院长大的凡亚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可是他担心去了意大利之后他的妈妈会找不到他。于是他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找妈妈。事实上,他所在的孤儿院肮脏龌龊,所谓“收养”,实际是贩卖儿童。为了看懂自己的档案,凡亚学习识字;自己坐火车,在车上应付一些陌生人;被大孩子欺负,机灵的逃走。直到最后,孤儿院的司机发现了他,于是他举起破碎的啤酒瓶子狠狠的朝自己的手臂扎去——那一刻,连司机都不能不被感动。凡亚最终回到了妈妈身边,可是你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幸福完美的故事。
电影中的凡亚只有六岁。六岁时的我在干什么呢,也许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可是凡亚呢。事实上,他显露出的是远远超过年龄的成熟。他懂得如何应付突发状况,如何和“大人”打交道;他聪明机灵,同时又敏感猜忌;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好心的爷爷;最后,当他把瓶子扎向自己手臂的时候,我想,这个孩子,他是看懂了这个世界。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以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懵懂无知,他们总会轻易相信我们善意的谎言。我们以为孩子的世界就应该是单纯明澈的。事实上,那不过是长大后的我们给自己编制的虚假的梦而已。6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怀疑过妈妈的话,有没有怀疑过周遭的一切。我想一定有,也许我们忘了,也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记住。我们只是在长大后,在以为自己可以洞察这个世界所有的肮脏之后,不断的欺骗自己:童年时这个世界还很美好。实际呢,就像凡亚,他太明白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不顾一切的把瓶子扎向自己的手臂,是威胁,也是最狠的反抗。
六岁时,世界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用六岁的眼光,在自己能够触摸的世界里学着保护自己。就像我们天生知道如何求生一样,随着年纪的增长,世界一点点“丰满”起来。我们的成熟和长大,也不是一夜之间的豁然开朗。而是与生俱来的某些因子,和我们的身高体重一起,积聚,膨胀。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也相信,时间是最好的杀手。我们曾经的“本善”,一点一滴退去华丽的假象包装,终于变成了此刻的“伪善”。我们都是自学成才的神童,现实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不能把世界想象的太美好,更不该把自己想象的太单纯。或许我的想法太悲观。可是六岁时,你有没有嫉妒过幼儿园里的某个小伙伴。
说回电影,我很喜欢里面的小演员。他并没有好莱坞那些浮华童星们那样精致的娃娃脸,甚至我一度觉得他有些丑。大概这也是一种定式吧,总是觉得电影中的孩子都该是漂亮可爱的。这个孩子其实并没有一张讨喜的脸,他不是瓷娃娃,可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他自然的演出能够直抵人心。
也许这是一部儿童片,可它描绘的却不是一个童话世界。电影中的那个世界,是现实的,残酷的,充斥着金钱欲望和暴力的。而现实的世界呢,你我都知道,永远比电影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