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60周年校庆征文

2020-12-30良心

母校60周年校庆征文

  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生日,而且往往这个生日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忽视的。所以如何在校庆来临之际,庆祝养育自己的母校也是尤其重要的。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找来的一些校庆征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母校校庆征文篇一:

  每当感受朝阳从窗外投射进来的光辉与柔和时,心中总会有一种被生活包容和厚待的亲切感;每当走进我们可爱的城东校园时,心中总有一种享受年轻的青春和活力,感受生活、体悟生命的快慰感、甜蜜感。

  驻足在校门前时,我总想:那绕校而过清澈的北渠水,滋润一方沃土,把城中的灵气与底蕴带向远方;那面向大坪山顶郑成功塑像的大门,收汇水之秀、山之灵气,而那高耸于运动场旁的钟塔,凝聚流逝时空,又恰似如橼巨笔,抒写着城中又快又好发展的魅力与精彩。

  漫步于城中的花木之间,有弯曲着流淌向远方的小道,有古老的榕树和现代的教学楼。春天是个轻幽的季节,您在微风中恬静得像熟睡的娃娃,打着清寒睫毛微颤。难忘的是冬天的校园,阳光收敛了光芒,城东中学一如既往。呵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各种形状,寒冷悄悄来了呢。

  慢慢有了依恋,花架下枯黄的叶子和昔日的红花不再烂漫,化成肥料变成希望,您是一方肥沃的土地,多少的老师在这里洒下汗水,一年一年地投身于土地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您总在默默地关注着、支持着的您孩子。冬日的萧索在这里被清楚得无影无踪,依恋中是温暖,是感激,是不舍,是留恋。

  肩上的书包负担着希望的重量,一路的旅途中风沙迷了双眼,寻一片静地来暂时停靠废倦的思想,卸下所有烦恼。远远看见一处建筑,笼罩在烟雾缭绕当中,朝阳的金辉在树林间的雾气中折射着五彩的光,偷偷从树叶缝隙间泻下,如一群顽皮的孩童……海市蜃楼?也有蓝天,也有清水,是梦中的地方?我忽然有了方向:我就是那一叶轻舟,那一只飞鸟。而您正像那一方海天,将我拥入怀中,我的梦想从这里起航……以一叶轻舟的姿势追求一湾海峡,期待一片湛蓝的天空,不需要永远的风平浪静和万里晴空,那伤深远和辽阔足以将我包容,似一尾游鱼摇曳在五色珊瑚当中,如一只小鸟的浅想怀念这柔软的白云,眼角慢慢湿润……

  07年的辉煌成绩,并未让我们城中人骄傲自满,反之,我们更大跨步地前进。2008年,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城东中学高考喜讯捷报频传。本科上线人数高达200多人,其中魏江滨同学更取得600分的高分。在高考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们城东中学用实力证明了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并不是浪得虚名。

  一年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对于时间来说,一年只是时间的更替罢了。而对于城东中学而言,对于每一个城中人而言,这一年过去,一年来到竟是如此令人重视。因为我们迎来了城东的四十大寿,经历过如此多曲折,又获得了如此多的名誉,现在已是功成名就的“城东”已经四十了,这简直就是一次生命的轮替一个周期。我们每一个城中人都为您的生日而欢呼雀跃。然而无论如何种种言辞都已无法为形容这般的喜悦。

  漫长的四十年,四十年里的风风雨雨让每一个城中人感触颇深。我们的城中在办学初期几乎生源不足,到后来的几十年里也一直是名不经传,一直是一间规模颇小的乡村中学。但是,隐忍的城中人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自年丰泽区建区以来,我们城中人紧紧抓住市区东扩和科教兴区的机遇,以创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抢抓新机遇,抢占制高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的工作思路和“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信息强校”的办学理念。在全校师生振奋精神,铭记“励志,争时,敦品,笃学”的校训,在校领导正确的引导下,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因为每个城东人的努力,学校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获得许多省、市荣誉称号后,终于,我们的城中如愿以偿地夺得“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称号。

  短暂的四十年,四十年是如此的苦短。回眸之间,我们敬仰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冲天豪气。从初级中学到省一级达标高中,您像一个懵懂的少年千淘万漉成熟为大写之人。四十年的流岚岁月,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铿锵的步履坚定不泄地追赶着时代的车轮。您砺志弥坚,以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马不停蹄与时俱进,抒写着只属于城中人春华秋实的精彩华章,让人敬仰,给人荣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将成为泉州教育界一颗耀眼夺目的“东方明珠”。

  励志、争时,四十春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千淘万漉虽辛苦;

  敦品、笃学,二廿冬夏栉风沐雨,砺志弥坚、吹尽狂沙始到金。

  城中我们为您祝福!为您骄傲!

  母校校庆征文篇二:

  “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定要树立肯教、能教和善教的精神。”这是我校原校长齐民友在1990年给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人员表彰颁奖时的'讲话。

  回首我校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肯教、能教和善教的优秀人才。

  主编《分析化学》教材的赵藻藩教授,他原是教专业课程的老师,1977年,接受主编教材任务后,他首先读遍了大量校内外图书馆有关参考书,所有孤本、绝版的书籍全在他手上。教材出版后,世界瞩目,使我国的《分析化学》教学跨入国际行列。赵藻藩亲自为大学生授课,他的启发式、重点式、提问式的授课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经常到实验室了解学生情况,非常关心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培养国学人才的国家教学名师郭齐勇教授说:“教师第一位的职责永远是教书育人。”他告诉同学们,他们肩负的使命是“促使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坚持为大一学生上课,每年至少给本科生授三门课,他说:“本科教学是基础。”

  历史学院当选武汉大学首届“我们心中的好老师”的李工真教授,从教20余年来,始终以“唤醒学生的力量”为教学宗旨,注重课堂教学与学术前沿、历史与现实结合,他讲授的全校通识选修课《大学现代化》,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学生们说:“去听他的课,我不为学分,只想去解答自己的困惑,找到人生方向。”

  担任《微积分》等四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湛少锋老师,是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得主,上课时,他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推理教法,很受学生欢迎。每年面对大一新生,他走访学生宿舍,成为学生的“聊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会马上去帮助解决。

  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这样评价国家教学名师何炎祥教授的课:“将基本知识和原理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并辅以漂亮的板书、生动活泼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荣获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的邹薇教授,针对当时中国经济研究与世界的较大差距,在国内首开经济与数学双学位学科的培养模式,招收第一届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被列入教育部人才培养建设项目计划。她鼓励学生说:“希望学生们将经济学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在课业的压力下保持热情。”学生被她的激情所感染。该院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杜莉,被称为“ppt高手”,她的课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说:“我是武汉大学教育的受益者,我要回馈母校。”

  我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是备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团队,它有六位院士在内的十位测绘领域专家,都在给大学生讲授《测绘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老师们打造了一条从教学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直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龚健雅院士在丹麦研究gis基础上,回国后开始研制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gis基础软件——吉奥之星并获得成功,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求“诚实、正直、决不允许学术抄袭现象”。李建成院士是带给学生“正能量”的人,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跑图书馆、泡实验室、或去请教采访其它老师,以培养锻炼学生。李德仁院士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来后,就主张教授要给大学生上课,他自己为本科生开设了三门课程,他说:“教授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第二是组织科研。”

  如此众多的名嘴、名师、校长奖得主、心中的好老师、十佳优秀教师、实验教学专家、10余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肯教、能教、善教的事迹,不胜枚举。

  弘扬肯教、能教和善教的精神,离不开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离不开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从上世纪的“试行学分制”到实施主辅修制、插班生制;从实行导师制到今天实施的《烛光导航工程》;从《主干课程建设》到《国家精品课程》等建设,从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到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等奖励;从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到2005年教育部提出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我校近十年来实施的大学科思路和跨学科战略、2010年起启动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武大课程2010》等等,这些改革、政策和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肯教、能教和善教”精神的发扬。

  推而广之,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记住三个字:肯、能、善,即肯做、能做和善做,而首先是肯去做,那么,事业的成功就一定有保证。

上一篇:我爱我家征文下一篇:我爱家乡征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