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2016

2018-07-22调查报告

  教育子女的路上,许多家长都会不时有彷徨和疑惑,那这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家庭教育调研,或许能给你一些梳理和反思:对孩子教育的物质经济投入能多大程度收获成效?家庭氛围又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家有男孩,在沟通的时候需格外注意什么?做好孩子的老师,首先需要的是家长的自我成长和树立榜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一共4万人的调查结果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秘密,颠覆了以往家长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值得各位家长关注。

  家庭教育最关注孩子什么?

  除了学习成绩,是不是还是学习成绩?有多少家长关注过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关注过孩子最近的情绪变化?关注过孩子的兴趣爱好?事实上,后面这些发展性因素,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质量的关键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由此可见,家长更关心“成才”而忽视子女“成人”。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孩子的课业学习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点,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近半学生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父母互相评价的标尺,甚至引发夫妻矛盾。

  学前班、择校有用吗?

  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都上过学前班。但是大数据却告诉我们,早点上学,提前抢跑,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这就告诉我们,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学习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上一篇:2016年民生调查报告下一篇: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