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

2018-07-22调查报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现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2016年度“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国文化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倾向以及影响因素等。试图通过本次调查来呈现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状况,摸清影响公众文化自信的可能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公众文化自信的政策建议。

  公众关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建党立国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三大精神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密切相关。当问及如何描述中国文化时,超六成(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战奋斗所孕育的革命精神”,“具有时代性,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在访谈中,有专家表示,文化不仅是精神、观念或思维,其常常孕育和发展在多个载体中。通过进一步调查,约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文化“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了解并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对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在心理学中,“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因此,我们将文化自信划分为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并进行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67.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尊敬和自豪”;61.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61.2%的受访者表示会理性对待自身文化,指出文化自信就是“不自卑、不自负”;58.2%的受访者选择文化自信是“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反,只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仅有27.1%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影响力”。说明“自尊”“信念”“理性”“传承”等关键词的认可度较高,“借鉴”“竞争”等关键词的认可度较低。

  综上,为较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公众的文化自信状况,我们主要测量公众关于传统文化精神、建党立国精神以及时代创新精神的基本认知、情感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行为倾向。

上一篇:中国剖宫产率调查报告下一篇:关于婚前同居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