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2020-06-17实用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重要性缺失对策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3.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上一篇:高职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实践分析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