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论文摘要:从课程标准的改革入手,探讨了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教学课程设计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

  1关于课程标准

  1.1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

  教学大纲是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制从1952年开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各学科知识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大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学大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教学大纲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今的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不相符。

  第二,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导致师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结果,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容易呈现教师“一言堂”的倾向。

  第三,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规定了最高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基本要求),教学和评价教学都不允许“超纲”,当今的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知识范围、结构乃至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1]。由此便产生了教学大纲与教学需求的矛盾,并影响到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始组织专家在对国外课程标准引进与学习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我国各层次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初期,各课程标准组在外来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蓝本,以期从中获得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解。2000至2001年应工作之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2]。随后,各大学也陆续制定课程标准[3],它是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重要文件之一。下面主要结合高等院校的情况谈一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工作的见解。

  1.2课程标准的功能和含义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课程标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课程标准。

  它根据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求,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3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制定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由学院或学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组织制定的,它不是某一个任课教师的个体行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教师、课程研究者(或管理者)、学生三者的参与。首先,教师最了解教学过程,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研究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将其确定下来。其次,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需要后二者的实践检验。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中不应直接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唯一的规定,尽管在标准中可以对这些问题提供详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课程标准要满足培养方案目标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避免因任课教师变动或教材变化而修订课程标准,注意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定的,而不是根据使用的教材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师要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授课,而不是更换不同的教师就修订课程标准。基于以上属性,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经过教师们的广泛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权威性和法规性。

  目前大学的课程标准制定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标准由某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制定,教研室、系(院)论证审定,报由学校审批,在教研室或系(院)的论证制定环节上工作不系统,课程标准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重视程度不够(这两个层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修订课程标准的重点),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大纲的束缚还没有摆脱;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不是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制定的,而是针对现有课程的.使用教材制定的,顺序搞反了,导致出现教材变更时或任课教师发生变化时就要修订课程标准的现象,不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而是根据教材的变化修订课程标准,把主次搞颠倒了。

  2关于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关于此项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教研室至少是一个课程教学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方案,它决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个性化方案。另外就是要注意课程教学设计的宏观性和灵活性。

  3关于教材的编写

  这里只谈在教材编写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即过程与方法。一部教材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和结论,还要反映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提高求知者的素质,所以教材应当是学科思想的发展史、方法的演变史,在教材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强调那些构成我们认识基础的观察、实验和方法等等,务必使读者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关于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   备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所有任课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的总体备课,主要任务是分析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措施、教学的时间总体安排,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等等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个体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主要任务有:课时的划分及备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进程安排等等。这一层次主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每次课的课程设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第一层次上所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容易被省略掉,特别是常年开课的老课程,开始搞一搞,后来也就不再搞了。

  5关于教案的编写与修订

  任课教师在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形成文字教案。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精彩的部分,必要的属性不能少(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板书设计等关键内容),以保证本课程中每一节的课授课质量,教案格式要在规范的基础之上体现教师特色。

  6关于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现在教学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李克东,2002)。关于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教师们早已非常熟悉,也有很多的书籍讲解等问题[5],故不再多谈。下面主要谈一下在多媒体课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

  PPT只是教案搬家,只见文字,无图,无声音等,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特性。

  全屏出现,体现不出讲课进程和因果关系,体现不出课程设计思想。

  设计呆板,无视觉冲击,或过于花哨,冗余信息干扰教学效果。

  篇幅过大,张数偏多,教师只顾翻页,照屏空读,教师多为“解说员”。

  教学PPT学术讲座化,教师听过很多学术讲座,专家们的PPT和讲座效果很好,结果把此形式照搬到课堂上,坐着讲,既无板书,也无肢体语言,影响教学效果。要区别学术讲座的PPT和教师讲课的PPT,解决的方式最好是从观摩教师上课的PPT中学习领会。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是当前条件下室内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6]。各位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文字教案设计出符合规范、具有教师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以上提到的各要素只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属性,而且并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希望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多出主意、想办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任长松.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1(5).

  [2]高峡.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化研究[J].教育实验研究,2007(4).

  [3]沈曦,解飞厚.制定大学课程标准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8.

  [5]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7~180.

  [6]邬智,胡冰玉,等.基于情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1.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析教育论文

2.在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导入心理教育论文

3.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探析论文

4.对培养新员工忠诚度的探析论文

5.平面设计中留白的探析论文

6.高铁公网覆盖共建共享的探析论文

7.芦柴棒修辞法的探析及启示论文

8.《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探析》的论文

上一篇: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下一篇:试析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