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018-07-16迟子建

  迟子建是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生态学和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自产生以来就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美学就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由于研究者对生态美学的不同界定,使得对其的研究充满了争议。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曾繁仁先生对生态美学的界定最为恰当和全面。曾先生认为生态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广义的生态美学是指:“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本文试图以曾先生对生态美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点,对作家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探析,从而加深对生态美学与迟子建作品关系的认识。

  一、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我站在舞台上,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者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的那种因深厚的而无法割舍的感情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即虽然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心灵却永远无法割舍与家乡自然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迟子建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有过深刻的反思。迟子建深喑中华古典“生态智慧”,并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从而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所以,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她能完全地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上一篇: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下一篇: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