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德育方法

2020-04-26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蒙学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弟子规》在德育方法运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当今的青年德育实践从中吸取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全球化与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不但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层面给我们带来挑战。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荡,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在青年们面对这些问题不断鉴别、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面临着意识层面价值选择的混乱,从而没有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我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灌输而忽视了德育的疏导,并且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导致了德育效果不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全面的德育目标、立体的德育内容和灵活的德育方法,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探析《弟子规》的德育方法,研究《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启示,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作为童蒙读物,《弟子规》独具韵律,使孩童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其中“”、“定”押去声韵。又如“朝气早,夜眠迟;老易知,惜此时。”,其中“迟”、“时”押上声韵。韵脚的转换使文章具有传统诗歌的乐感美,便于朗读和背诵。语言亲切,简单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并且作为道德启蒙读物,《弟子规》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从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语句入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辄净手”,这些句子意思浅显,在日常生活也碰到的多,对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又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引用了典籍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这些句子在儿童生活中耳熟能详,有利于儿童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这种灌输与言语疏导相结合的德育方法。我们以往的德育方法仅注重一味灌输具体的思想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单一的灌输从根本上削弱了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只能使被教育者口头上信服,达到虚假的德育目标,具有滞后性,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德育的需求。我们对灌输的理解必须做出转变,对灌输方式的运用也应该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应以灌输客体为中心,在充分考虑灌输客体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上,借鉴《弟子规》中通俗而不庸俗的言语疏导方式阐述道德理论,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客体,建立主体与客体平等的对话与情感沟通,使受教育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

  二、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感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其道德品质并且使之得到升华与提高。《弟子规》运用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法进行教育,使其德育过程中道德理论的传授与双方情感交流同时进行,进而达到德育的目标。《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生长在同一地球之上,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因为东西小而私自隐藏,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会因此而伤心。《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又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双关的文学修辞,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式。将感性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情感之中,对受教育者能起到一种独特的感化与教化作用。教育者应当树立“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的观念,在尊重青年认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感性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这种德育方法的运用中应当注意,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教育这一媒介与受教育达成双向的情感交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不再禁锢于书本中,而是内化于受教育者内心,达到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统一。良好的感性教育可以使青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有利于感性教育的情境,并且应淡化职业角色,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建立于受教育者教育者真诚平等的对话,将德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从而发挥更大的德育功效。

上一篇:《弟子规》的德育价值下一篇:弟子规与企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