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分割的东西,很多亲情故事因为它的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感人的亲情故事5则,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感人的亲情故事一
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天下的母亲又都不一样;一样的是她们的爱,不一样的是她们的心思。
小的时候总是憎恨妈妈喜欢捡易拉罐。
婷婷绿绿的瓶子,让正在自行车上疾驰的妈妈迅速地停下脚步,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啪”的一声,所有的图案便全变得模糊不清,易拉罐在妈妈的脚下被踩成一个压缩的柿饼。妈妈弯腰喜滋滋地捡起来,满脸春风地将它扔进自行车的前货框里。
妈妈的这套动作完成得如此娴熟,让我不得不怀疑她每天练习的频率。越是这样想着,就让我越是大为恼火,不曾指望有一位在人前人后“金光闪耀”的妈妈,但我也不愿意让人指着自己的背影悄悄嘲讽我有一位“捡废品”的妈妈啊!
渐渐地不和妈妈上街,不和妈妈走在一起,住在妈妈为我搭建的安乐窝里我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易拉罐的声音永远消失在耳膜之外了。
没有想到,我会再一次与它相遇。
十八岁那年,远在另一个城市求学的我突然遭遇“麻疹”的侵袭,高达四十二度的体温让我心电图失控,口吐鲜血,两眼几乎失明。躺在病床上,死神离我仅一步之遥。我喃喃地叫着:“妈妈,妈妈,你送我去北京医治吧。”对生命的渴求,让我想要死死地拽住她的双手,不舍得松开。等坐了几天火车的妈妈匆匆赶到医院,踉跄着跃入视野的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危险期,妈妈抓住我的双手,深深地放在怀里:“孩子,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就是砸锅卖铁,我也送你去最好的医院,治好你的病啊!”
出院的时候,经校方同意,妈妈带着不能吹冷风的我回家调养。一路上,我被妈妈包裹成襁褓中的婴儿,一路搀扶,深夜时分,在岳阳下了火车。
昏黄的灯光,寥寥可数的人一一散走之后,妈妈扶着我说:“今晚回不去了,我们找家旅店住宿吧!”在长长短短的小巷里来回询问,旅店女老板刻薄的眼光让我渐渐心浮气燥,妈妈说:“我再问这家,如果还是这样贵,我们就回到起初第一家吧,只有那便宜。”我点点头,然后就在此时,我看到了熟悉的一幕,深更半夜里,“啪”的一声,妈妈弯下腰捡起那个“烂柿饼”的易拉罐,放进了口袋……
我几乎是一个箭步冲到妈妈的面前,抓起她的口袋,狠狠地将那个“烂柿饼”掏了出来,愤恨地扔到地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捡这玩意!”
妈妈僵立在那儿,半天没有出声,尔后将我拉进最后那家旅店,没有问价,直接住了进去……
一个废旧的易拉罐送到废品收购站是五分钱一个,妈妈平均每天能捡二十个易拉罐,一个月三十元钱,那几乎是妈妈一个月的生活费。
妈妈一个人开着一个豆腐作坊,凌晨两点起来磨制豆腐,四百元钱的月收入。那个钱是不能随意花费的,四百元,那是当年的我,一个学子的普通开销。
四年学习,妈妈没有买一件新衣,不忍奢侈地多吃一餐肉,仅仅将散落在大街各个角落的易拉罐随意地捡起,卑微地生活着。
知道这一切,我已经大学毕业了……
感人的亲情故事二
这年夏天黎晓明回齐鲁老家岳山军干休所探望八十六岁的老母,给母亲过“八一”建军节。
“八一”清晨晓明起了个大早,冒雨去菜市场采购物品谁承想被淋了个落汤鸡。当晓明浑身湿透透回到家走进客厅,一眼就瞅见老母亲依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顾不得浑身的水淋淋就拎着各色的蔬菜蹑手蹑脚走进了厨房。不管怎样一定要亲手给母亲过个八一建军节。
晓明拿出自己的十八武艺为老母亲做顿丰盛大餐。要知道,老侯当了十八年兵,唯一一个“团嘉奖”就是做饭挣来的。虽然当了干部,可团首长家请客,都得专车接老侯去做饭。当然了,老侯和团领导有点私交,要不你官再大,老侯决不巴结。老侯的手艺真不含糊,烹、炸、爆、炒,刀工那没得说。三锅同时开炒,只见身影飞舞,菜肴飘香,有章有法,忙而不乱。菜一盘一盘端出……“侯子,你炒菜的本事,咱家就你水平高!”老母亲不知何时站到厨房门口,乐呵呵,爱怜的叫着儿的小名。“妈,您就擎好吧! 咱是谁呀,您先坐坐,一会儿就得!我给您做了一十八个菜,看也让你看饱了!”“就咱俩人,吃得了吗?”老母亲有点心疼,心里想,还是个败家子!“妈,放心吧,我用的是小盘,再给我姐送一点,浪费不了!”老侯知道母亲心痛,怕糟蹋了东西,赶忙解释一番。“那就好,那就好!”老母亲这才放心,满脸的笑容,转身离去……
老侯扶母亲安坐在餐桌前,老太太看着满桌的菜肴,高兴的嘴都合不上“这么多好吃的,呵呵。”“妈,这是给您带的好酒,茅台。”“这么好的酒,喝了真可惜了”老太太心疼的说,“妈,你都多大岁数了,吃了一辈子苦,享享福吧!”老侯和母亲连碰俩杯,酒助人性,老太太高兴的打开了话匣子:“打仗时,有一次陈毅司令员还请我们喝过酒呢!我差点喝醉了!”“是吗!?”“当然了,我还是战斗英雄呢!”……“妈,你多吃点肉,人老了,要多吃点肉。现在大多数人有个误区:认为,年纪大了,多吃素为主,其实是错误的。国外早就报道了……”“俺儿是大科学家,我相信。多吃肉、多吃肉!”看着八十老母亲,香甜的啃着鸡腿……看着老母亲满头白发和满脸岁月苍桑,老侯不知为什么,视线模糊了,那件刻骨铭心的记忆,浮现眼前……
……小时候,妈妈上班很远,工作很忙,每天晚上,老侯和姊妹几人,就像巣里的小鸟,焦急等待叼食回家喂它们的老鸟样等待母亲回来。有一天,妈妈因为工作很忙,回来很晚。姊妹几人饿得肚子咕咕叫,妈妈到家后,顾不得休息,赶紧做饭。当饭端上桌后,姊妹几人狼吞虎咽……此时妈妈才长长喘口气儿……“妈,我们班有个同学,特可怜,都腊月啦,没棉衣穿,只穿了件绒衣。”上高中的大姐,用谈新鲜事儿的口气跟妈妈讲。“怎么回事?”“听说他是个孤儿!听说,今年过春节都没地去。”大姐又补了一句。只见妈妈叹口气,愣愣神,放下筷子,转身走了……
夜里,老侯起夜,看到爸爸妈妈房间的灯还亮着,凑着门缝瞧了一眼,只见灯下妈妈在缝着什么?……老侯打个哈欠,回屋睡觉去了。清晨,姊妹几个坐在小凳上吃早饭,妈妈走过来,把一块布包着的东西递给大姐,“把这件棉衣给你那同学,大冷的天,别冻着了。对了,叫你同学春节来咱家过!”说完,妈妈急丛丛地上班去了……才七岁的老侯这才明白,妈妈一夜未眠,为姐姐同学赶制了一件棉衣啊!……一粒种子就这样种到了幼小的心灵里,那样的深、那样的……虽然,没有岳母刺字的壮烈激怀,但却那样的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