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8-07-16苏轼

  【原文】: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赏析】: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事迹下一篇:登快阁宋代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