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论书诗的艺术审美

2018-07-20杜甫

  导语:杜甫在其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著名的命题,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崇尚古典主义的艺术审美倾向,以及追求自由、向往静心的审美情怀。

  纵观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期的诗歌数量众多,水平很高,且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法在唐代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各种书体都名家辈出,影响深远。为此,李泽厚先生说:“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论书诗如同一座桥梁,把诗歌和书法这两座高峰联系起来。“论书诗是指那些能够反映同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作为创作主题的诗歌。其中既包括纯粹评论书法之诗,亦包括那些虽是歌咏书家和文房四宝,内容却能涉及书法审美思想的诗歌。”唐朝以前,咏书论书多用辞赋的形式,从唐朝开始,以诗歌论书渐成风尚。 “诗圣”杜甫写的论书诗数量众多,影响深远,是唐代论书诗发展的重要人物。杜甫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在流传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一百余首涉及书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唐代论书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更是对唐代书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世,被书家奉为信条。

上一篇:杜甫《登高》与蜀地重阳习俗下一篇:杜甫诗歌“诗史”性